自考汉语言文学科目及学习事项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认真阅读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的范围和考试目标。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依据,一般情况下,考试内容不超过大纲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大纲上的标目有时就是一个现成的题目,有时却需要重新组合,或放大,或缩小。
所以又不能拘泥于大纲。
二、认真钻研教材。
在大纲的指导下,结合课后的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尽最大可能读懂教材,切实理解教材。
教材中有不少文献学方面的知识,也征引了许多作品,大家务必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或其他参考书,读懂原文。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举一反三。
三、注意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
这两门课程联系非常密切,有时根本就不可分。
像屈原的《离骚》、左思的《咏史》等等既是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品选中的经典篇目。
所以,不可能离开作品选来空谈文学史。
但另一方面,作品选是专科已经学过的课程,与文学史的侧重点还有有区别的。
文学史更注重在历史的长河里看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更重视综合归纳,特别是一些文学现象的纵向联系,应予以重视。
四、了解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教材后面附有题型,通过题型可以了解到不同题型的侧重点。
选择题,一般考的是客观性的知识,覆盖面广,且偏向琐细,在备选项中总有一些干扰项,这就要求阅读教材时要细心,将相关知识点记清楚。
解词,一般偏重于一些文学术语,如流派、诗体、作品名称等。
简答题,一般考些中等偏小一点的知识点,也可以是某一点大知识点中的一小项。
论述题,通常考的都是一些重要现象、重要作家,不仅需要综合,还需要结合作品等相关背景加以必要的补充。
如果仅答几个要点,那么肯定会失分。
最好考前能够做几套题目,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迎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宋代文学、辽金元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和近代文学共五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宋代至近代的发展历史,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各种其他的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程考试全国统一命题所指定的教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由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学习本课程,首先应认真了解考核的内容范围和目的,了解哪些内容应识记,哪些内容应领会、理解,哪些内容是必须达到简单、综合运用的。
在此基础上再认真阅读教材。
教材一般须读两遍以上,再结合做有关练习题,巩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达到通过考核的水平。
(三)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文学史的学习与作品选有所不同。
文学史除阅读、了解一般的文学作品基础外,还应特别注意文学史上文学集团、文学流派、文学体裁、题材等种种文学现象;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发展演变线索等。
比如明代的诗歌发展状况自明初较有成就后即出现台阁体诗人,创作陷入低潮,转而经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逐步发展,力求更新求变。
对这些众多的流派的各自代表人物,主张观点等皆应区分清楚,不能混淆。
(四)学习过程中还应十分注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宋元明清文学中名家名作众多。
但其在文学史上影响重大而独特的作家作品应予特别关注。
名家如苏轼、辛弃疾、关汉卿、陆游、汤显祖等,名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长生殿》、《桃花扇》等。
这些作家作品在教材中往往都已列出专章介绍,自学者对之可多下功夫。
同时对于篇幅较大的名著,如四大古典小说名著等,如果还未曾读过,则应该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认真读一下,以丰富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免学成“空头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学习这门课程,要掌握以下几点方法。
一、要广泛阅读作品。
文学史中有很多重要的作品,有的是名家名作,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等的代表性作品,有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影响较大的作品,如京派、海派、社会剖析派、东北作家群等的代表性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尽量要阅读原著,这样才能为学习文学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读作品,对于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只能是人云亦云,而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另外,只有广泛深入阅读,才会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
自考不仅仅是拿文凭的一个过程,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抓住重点难点,全面进行复习。
相对而言,任何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
重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在考试出题时的频率比其他内容显然更高一些,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首先抓住重点,攻克难点,决不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此外,也要全面复习,只有全面复习才能有备无患,稳操胜券。
关于重点和难点,在每章的重点内容部分都已列出,希望大家要格外重视。
三、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各章考核要点均有识记、领会、分析、应用四部分组成,要区分开来。
现代文学史中有许多文学常识需要识记的,学习中应采用一种科学的记忆方法,不要死记硬背。
学习切忌死记硬背(当然有些内容是要准确记忆的),自学考试考的当然不是记忆力,不是背诵能力,而是看我们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比如文学史上提到的“第一”,可放在一起记忆: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第一部现代话剧,第一部反映女大学生生活的小说等等,放在一起记就可以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另外像“平民诗人”、“农民诗人”、“雨巷诗人”等也可放在一起记忆。
同时,学习时要把识记和分析理解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前提上记忆,以增加记忆效果。
在识记和领会之后,还要把思维发散开去,用文学史常识去分析具体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文学现象以及文学作品,将“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练习,巩固强化。
在理解文学史的基础上,还应进行系统地自我巩固和提高。
习题,应依据自己对文学史的理解,独立完成。
科学的学习方法表明,加强练习是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做习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对文学史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因此,在做习题时,不要翻阅教材或参考资料,要仔细思考,独立完成,然后再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侍进一步的复习和提高。
自学考试考的不仅是知识,也是毅力和拼搏精神的考验,只有那些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奋斗者才会发出最后灿烂的笑容。
希望同学们都能考出理想的好成绩。
语言学概论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语言学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胡明扬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和外语各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注重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讨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的一些重要问题,同时涉及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是语言学的专业理论课,其突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术语概念多,抽象的问题多,许多问题理解和接受都有一定的困难,自学的难度会更大。
自学本课程,自学者必须有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此外,还应讲究学习方法。
方法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就自学的材料而言,应以大纲为范围,以教材为根本,以辅导资料为参考,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大纲为范围,就是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学,大纲未作要求的内容可以不去管它;对大纲规定的内容,还要看是怎么规定的,是要求记忆还是要求理解、思考,并以此来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以教材为根本就是要充分深入的研读教材,自始至终抓住教材不放。
辅导资料是参考。
教材由于体例的限制,对有些问题未作明确的归纳,辅导资料提供简明扼要的归纳,对自学有帮助;此外,还提供大量练习,对自学也很有用。
但辅导资料对这门课的阐述不完整、不全面、不系统,其作用是辅助性的,只能作为参考。
眼下,各种自考资料多如牛毛,让人眼花缭乱。
自学者不可忙乱,不要让辅导资料冲淡了对教材的研读,更不可放弃教材,转而求助于辅导资料。
二、就学习方式而言,自学者应加强记忆。
记忆是对付考试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考人的记忆力。
语言学概论有许多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其中大部分都要求记忆。
记不住到考场上当然就答不上来。
有人强调理解、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当然没错。
记忆与理解本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
记忆可以促进理解,记忆可以加深理解,记忆可以巩固理解。
对某个原理记住了却不理解的情况,学习中是很少见的;理解了但记不住,因而答不上来的情况却是很普遍的,因此我们更强调记忆。
三、就学习过程而言,应先看后记再练习。
首先应充分地阅读大纲和教材,这是前提;然后再有意识地去记忆一些大纲规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再去做练习。
不要颠倒次序,不要以做练习代替对教材的研读,更不可搞题海战术押题、猜题。
因为一个知识点可以出许多道题目,研读教材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就是抓住了根本,就可以对付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所有的题目,要是靠做题目来掌握这个知识点要做多少道题呢?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既浪费时间,也未必奏效。
以上仅供自学者参考,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还要靠自己去摸索。
2006-12-14 13:22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认真阅读考试大纲,明确考试的范围和考试目标。
考试大纲是考试的依据,一般情况下,考试内容不超过大纲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大纲上的标目有时就是一个现成的题目,有时却需要重新组合,或放大,或缩小。
所以又不能拘泥于大纲。
二、认真钻研教材。
在大纲的指导下,结合课后的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尽最大可能读懂教材,切实理解教材。
教材中有不少文献学方面的知识,也征引了许多作品,大家务必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或其他参考书,读懂原文。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举一反三。
三、注意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
这两门课程联系非常密切,有时根本就不可分。
像屈原的《离骚》、左思的《咏史》等等既是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作品选中的经典篇目。
所以,不可能离开作品选来空谈文学史。
但另一方面,作品选是专科已经学过的课程,与文学史的侧重点还有有区别的。
文学史更注重在历史的长河里看某一作家或某一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更重视综合归纳,特别是一些文学现象的纵向联系,应予以重视。
四、了解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教材后面附有题型,通过题型可以了解到不同题型的侧重点。
选择题,一般考的是客观性的知识,覆盖面广,且偏向琐细,在备选项中总有一些干扰项,这就要求阅读教材时要细心,将相关知识点记清楚。
解词,一般偏重于一些文学术语,如流派、诗体、作品名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