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就是机能与形体整体统一 性的具体体现。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 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进行的生理性调节的结果,说明人体 与自然界存在着同一性,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中药综合分值分布
第一章、中医理论基础分值
第一章、中医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这一独特理论体系的两个 最基本特点(A) 。
考纲要点
1.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区别 (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一、整体观念
第二节阴阳学说
考纲要点
1.阴阳的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1)用于疾病的诊断 (2)用于疾病的治疗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阳:剧烈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功能方面 阴:静止的、 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的器质 阳: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2)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属 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 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 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 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 等症状。
1.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 (1)确定治疗原则,(2)归纳药物的性能。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如:肝胃不和、风寒表证、湿热下注、脾胃不和
经典考题
2.中医学中,“证”的含义是() 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况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E.阴阳失调的表现 3.属证的是() A.发热恶寒 B.肝胃不和 C.胸胁胀满 D.纳呆食少 E.头身疼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平阳秘
经典考题
7.20082009 A 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A.交合感应 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
D.互根互用
E.无限可分
8.2007 A “阴阳互损”的最终结果是
A.阴虚 B.阳虚 C.阴阳两虚
D.亡阴 E.亡阳
9.2011 2012 A“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指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 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 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 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如具体到每一 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 肾阴、肾阳等。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在诊法方面,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中药综合分值分布
单选+ 配伍选择+ 多选40x1+80x0.5+20x1=100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18分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8分 第三章 常见病辨证论治10分 第四章 民族医药基础知识2分 第五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2分 第六章 药学服务与咨询2分 第七章 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12分 第八章 中药的贮藏与养护5分 第九章 非处方药22分 第十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9分 第十一章 特殊人群中药的使用2分 第十二章 中药的不良反应4分 第十三章 中医药文献与信息2分 第十四章 医疗器械基本知识2分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相互制约、相互消 制约太
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

相互依存、相互为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

阴无以生。
消长平衡 此消彼长、动态平 生理:阴平阳秘

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反向转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化
(1)治疗原则(!A) 1)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
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 时采用“损其有余”如:“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实则泻之”。
2)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 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 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 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 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 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 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 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 为“阴病治阳”。
和体征。色泽的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 阴分。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 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呼吸微 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 证。
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 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 滑(扶大红花,可出A)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经典考题
1.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称为() A.辨证论治 B.整体观念 C.恒动观念 D.阴阳互化 E.中和思想
二、辨证论治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如:发热恶寒 、胸胁胀满、纳呆食少、头身疼痛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 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如:感冒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A),论治则是治疗 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 “异病同治” :相同的病机
经典考题
4.2008A“异病同治”的“同治”是指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C.病证相同 D.证候相同 E.症状相同
经典考题
5.“同病异治”的“同病”是()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C.病症相同 D.病机相同 E.症状相同 6.同病异治的依据是() 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C.相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舌象、脉象 D.相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证候 E.相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A.阳病治阴 B.阴病治阳 C.阳中求阴
D.阴中求阳 E.阴阳双补
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
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 统一关系。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 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 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 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