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诗上课流程

木兰诗上课流程

木兰诗第二课时
目标
1.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木兰诗的文常和字词进行了介绍,朗读并翻译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文学常识:《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此处板书)
2.请同学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下课文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复述,看哪一小组讲的生动。


明确:略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发现,这首诗对木兰从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那么本诗在描绘过程中,把故事拆分成哪几件事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插图,概括情节,并为他们起个名字。

请同学来看第一段,请同学朗读课文。

第一段说木兰叹息又叹息,木兰对着大门织布。

从第一句话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发现,木兰在做什么呢?
回答:纺织——木兰纺织。

板书
一个纺织的木兰,我们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什么优点?
回答:坚持纺织——热爱劳动,勤劳。

板书
从第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织布机旁叹息的木兰,可是木兰在叹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二、三自然段。

找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本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些语句有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品质?
回答:本段描绘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准备行囊,离家奔赴战场的故事。

我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为——木兰从军(板书)
哪些语句描绘了替父从军的缘由?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其中最最重要的是哪一句呢?正是因为父亲没有长子,木兰没有哥哥,没有人能替父出征,所以才要木兰上战场,因此这一句是?
回答: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原因,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奔赴战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木兰什么样的品质?
回答:善良,孝顺(板书)
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将要出征了,那么她是轻装上阵吗?
回答:不是,他为出征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为出征做了哪些准备?(请用原文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时除了翻译是跟大家提到的互文外,还用了什么修辞?
回答:排比
这里使用排比有什么好处?
(提示:通过排比把木兰所准备的物品一一罗列,可以看出木兰所卖物品数量很——多,但准备有序。

木兰跑遍多个集市去买,而不是等待集市上有了再去买,我们可以看出,木兰需要这些东西需要的——很着急,由此可以看出,战况紧急,没有时间等待。


为了这场紧急的战事做好了准备,木兰终于出发了,请找出文中描写木兰离家奔赴战场的句子。

回答:旦辞黄河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请大家思考,这两句话中用了一个修辞手法,提示大家早上离开家,晚上就到了黄河,早上离开黄河,晚上就到了战场上。

事实上行军真的有这么快吗?
回答:没有,因此是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请同学说一说这里使用夸张的作用。

回答: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夸张表明了部队行军的迅速,从家到黄河,又到战场只走了两天。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行军这么急速,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

而在黄河边随地安营扎寨更是显现了军营条件的艰苦,宿营地的荒凉。

再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木兰说听不见父母呼唤的声音。

听不到,实际是想要听到,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个时候,木兰想家了,想念父母了。

怀着对父母的,对家乡的思念,木兰最终来到战场,这时愁苦已经毫无意义了,所以木兰心中更多的是战争,怀揣报国之心,奋勇杀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什么品质?
回答:坚强、勇敢、爱国(板书)
请同学朗读第四自然段,看看本段木兰又做了什么?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从千万里外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度过一座座关塞和山峰,,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矫健的英姿,和她英勇无畏的品质。

木兰飞奔战场是来做什么的?
回答:也就是本段的段意——木兰征战
这场战争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回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场又冷又荒凉。

而这场艰苦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是?
回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们血染疆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惨烈,百战死,死了那么多的人。

)多年以后战争胜利,我们的木兰最终得胜归来。

从这一部分中,我们又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呢?
回答:能有忍受恶劣的战场环境,可以看出木兰的坚强勇敢,从惨烈的战争中得胜而归,可以看出木兰的英勇善战。

木兰得胜归来后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回答:木兰得胜归来,收到可汗的封赏,并没有接受,而是辞却官职,想要回家。

我们可以概括为——木兰辞官
此处可以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回答:有封赏却不接受,一心返回家乡,能够看出木兰轻视权财,性情淳朴。

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猜出,接下来诗中,应该就会描绘木兰回家后的场面了,找同学朗读课文第六段,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提问:文章第六段写的什么呀?
回答,木兰回到家乡,与家人团圆,受到家人的热烈欢迎。

概括为——木兰回乡(板书)本段描写了哪些人物?
回答:父母、弟弟、姐姐。

他们做了什么事情?
回答: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磨刀霍霍向猪羊
在描写他们所作事情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回答:排比
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情呢?
回答:使用排比句,把木兰还乡,亲人们准备迎接的欢乐场面,表达了亲人们的喜悦心情。

本段中,有一句读起来让大家觉得很有趣,甚至不敢相信这一句的真实性,是那一句呢?
回答: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有的同学肯定会说,木兰的火伴怎么那么笨呢?那么多年天天在一起,都没发现木兰是女儿身。

那么大家换个角度想一想,是不是木兰伪装的太好,不漏一丝马脚,才让同伴从未发现端倪?从这里我们又能够发现木兰的一个品质——机智、谨慎。

(板书)
到这里全诗的情节我们就理顺完了,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首诗还有一段没有归纳,这部分是歌者,感慨于木兰的优秀品质,为木兰写的赞歌。

(板书——歌者赞歌)
赞歌中的哪一句用强烈的情感表达了歌者对于木兰的赞颂呢?
回答: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兔雄兔难以分辨,木兰这个女孩在满是男人的军队中更是没有发现。

足以证明木兰的优秀丝毫不逊色与男子,我们可以看出,木兰身上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品质。

(板书——巾帼不让须眉)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全文中提到的木兰的优秀品质,其实这也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对木兰的赞颂。

回答:本文通过赞颂木兰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坚强、淳朴、机智、爱国的妇女英雄形象,赞颂了古代妇女热爱国家,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品质。

在这里,老师想到一个问题,作者在描绘木兰的一系列行为的时候,所用笔墨是否一样多呢?回答:不一样
这样的写法我们在哪篇课文中曾见到过?
回答:《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这种手法是什么?
回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那么,文章哪一部分是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回答:本诗详写木兰从军缘由(第二段)行前准备、征途思亲(第三段)
凯旋辞官(第五段)返回家园(第六段)
本诗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第四段)(板书详略)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情节呢?
回答:本文不是重在表现略写部分的木兰作战取胜,更想要强调详写部分的内容。

重在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替父从军,性格纯真的高贵品质。

从而更能突出本诗的中心。

让我们再来强调一下本诗的中心:
回答:本文通过赞颂木兰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勇敢、坚强、淳朴、机智、爱国的妇女英雄形象,赞颂了古代妇女热爱国家,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