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发表时间:2009-07-09T12:59:38.15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8期供稿作者:孙新安[导读] 英语新课程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孙新安摘要:英语新课程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作了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育;语言作者简介:孙新安,任教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
一、引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
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是难以掌握其语言的。
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获得必要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的。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语句结构,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民族的文化。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句子意义及语法分析,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增值教育。
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提供这样一个信息:高考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而不只是语言知识。
如果我们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用大量时间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不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而且会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为此,几年来笔者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探索和研究。
本文分别从课文、词汇、语法教学三个方面论述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
二、紧扣教材,从中挖掘文化信息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课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课文Book One Unit 22 Britain and Ireland 这一单元的交际能力项目是识别身份(identifying people)。
在对话中David说了这样一句话“I’m from Britain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 I’m Scotland. I’m Scottish.”对此学生有点不太理解。
笔者结合后面的阅读课Britain and Ireland 的教学,介绍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即英国分为4个部分:Scotland,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他们有着各自对应的不同民族。
正如对我们对中国人不能说“你来自中国,你就是汉族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
这样,了解了英国的历史与民族,再与学生熟悉的中国文化作对比,就不会出现“You are from Britain,so you are English.”这样唐突的问题。
教材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
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
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或是与某些名著有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英语词语的理解。
例如:the cat’s paw 猫爪子。
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
猫每次捞出一颗,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爪在火中灼伤,受人利用而一无所得。
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
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
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称雄欧洲一时,最后终于战败于比利时的滑铁卢。
后来人们将这一词语比喻“惨遭失败”。
接触到part-time时,结合“part-time”students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英、美社会。
半工半读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用自己挣的钱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
有的是因为家庭困难,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困难,只是不愿意依赖父母,而想自立,才选择半工半读这条路的。
在美国“自立”被誉为是一种美德,它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
再如:笔者曾祝贺一位获奖的学生“You are a lucky dog”,他流露出不快的表情,其他学生也感到不解。
学生的这种反应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汉语里有“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等贬义词来表达人们对狗的憎恶的情感,难怪学生误解。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在西方文化中,狗以它的忠实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在英语国家身价百倍,人们把它当作宠物,狗被称为“man’s best friend”(人类最好的朋友)。
狗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语也是褒义的,或是中性的。
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意为“幸运儿”。
听到这里,那位学生才释然。
笔者还补充了其他一些短语和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其含义。
如: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
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句经常使用的场合,使学生会正确使用。
在以后的课上,笔者又有意识地提到“a lucky dog”,再看学生的反应,他们再也不会理解成“幸运狗”了。
可见,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本义,而在于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
四、体会语法的文化影响语法是语言的结构方式,它提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
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各异。
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
“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
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疑问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长辈对晚辈或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间可简单的使用祈使句。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易犯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这在做中译英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要表达:“他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容易受汉语的影响,说成:“He’s my father’s a friend。
”的学生仍大有人在。
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y father’s”,却并不理解为什么my father后还要加“’s”,因为学生认为“of ”结构已经表示了所有关系。
究其原因,这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有关。
可见,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语法现象,学生容易接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单纯讲解语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综前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还应导入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且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于忠喜.英语词语掌故辞典[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邮政编码:430051On Culture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un XiananAbstract: New English curriculum takes cultural knowledg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and ability as one objective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is paper probes the cultur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based on the author’s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es.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ulture educatio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