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稿的编辑1网络文稿的审读:A网络文稿的特点1、网络文稿的特点作为电子文稿存在的网络文稿有自己的特点:(1)文稿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出现,篇幅短小,一般不讲究传统写作的形式,有意用生造词,这是由网络文稿作者心态不同于传统写作的心态(表达急切、渴望“瞬间”真实、虚拟世界不负文责)决定的;(2)作者群体扩大、素质相对低下,“把关人”缺失或把关力度不够,导致网络文稿质量不高;(3)过分关注文稿的时效性和上传速度,难以保证文稿质量1、错别字错别字出现在稿件中的频率相当高。
网络文稿因时效性强、数量庞大、相对运营成本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错别字更多。
改正稿件中的错别字,是文稿修改的主要任务之一。
实例:功亏一篑、天崩地裂、自顾不遐(自顾不暇)、徇私舞弊、掩旗息鼓(偃旗息鼓)2、语法错误文稿中常见的语法错误主要包括用词错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逻辑问题、成分赘余、词语位置不当、指代不明等。
(1)用词错误。
因作者对某些词的误解而造成这些词的误用。
(2)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搭配不当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搭配不当,一种是词性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
体现在句子缺主语,也有缺宾语的情况。
有些句子比较长,尤其是修饰全句的状语部分或句中的定语、宾语部分比较长,使作者顾此失彼。
(4)句式杂糅。
同一个意思可以选择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但每次只能选择一种句式,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句式表达,那样会造成句子结构的混乱。
(5)逻辑问题。
文稿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问题,往往造成语词或句意前后矛盾。
这是由作者不经意间所犯逻辑错误引起的。
(6)成分赘余。
在句子结构中,让人感觉某句子成分多余或者用词画蛇添足,妨碍句意表达。
修改时删除赘余部分即可。
(7)词语位置不当。
词语位置影响句意的表达。
(8)指代不明。
因代词指示(人或事物)不明确而造成语意混乱。
实例:列如:经常喝这种茶,可以预防不得高血压。
3、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标点符号是点号和标号的合称。
点号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有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冒号7种。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见的有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着重号、连接号、书名号、间隔号和专名号9种。
标点符号不是文字,也不涉及语法,在写作中它们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略。
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编辑业务修养的一部分。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传情达意,统一规范,使所编文稿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是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编辑文稿,改正标点符号错误是编辑稿件改正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例:(1)我们曾去过六、七个这样的购物中心,看到有二、三十位老人买这种健身器。
4、单位与数字使用错误单位与数字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
稿件中涉及单位与数字的改正常常在这些规范的指导下进行。
(1)单位使用单位使用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详见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3100~3102—93量和单位》。
单位使用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在于,按规定已经停止使用的非法定单位仍在使用;单位名称表述不规范。
实例:实验从13h 3min 25s开始;比赛用时12:15:30;(2)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有各自不同的使用场合。
总体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详见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GB/T15835—95数字用法》。
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以及日本年号纪年,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非科技出版物中的数值一般可以用“万”、“亿”来缩写,与阿拉伯数字配合使用,但不能与“百万”、“千”、“十”等用在一起,除非单位中出现“千”。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和具有修辞色彩在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数字。
注意表示数字增加或减少时数字之间的关系及正确的表达方式。
数值的增加可用倍数和百分数表示。
数值的减少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
实例:这个公司去年的营业收入是500万元,今年的收入是100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两倍。
5、事实性错误稿件中涉及的事实可能是不真实的甚至完全是捏造的(如假新闻)。
常见的错误有:事实有误;年代有误;数据有误等。
稿件中内容失实的可能原因:✓主观想象:往往与文学描写联系在一起,新闻要给人提供确实存在的事实。
✓夸大事实:结果会影响信息的真实程度。
✓捕风捉影: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作者运用自己的想象,添油加醋进行报道。
✓东拼西凑:有些稿件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事情凑到一起,放在一个人的身上。
✓无中生有:出于各种的目的,完全捏造事实。
分析法和调查法是发现并改正事实性错误的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分析法是利用稿件提供的事实(尤其是其中的细节)、编辑自身的信息积累、作者的写作条件等进行推理分析,发现其中不合逻辑的地方。
调查法是对存疑的事实采用多种办法进行核对,如与作者或其他相关人员取得联系,求证事实真相。
6、政治性错误概括起来,政治性错误不外乎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政治观点错误,二是政策性错误,三是国名、人名、重大事件等因录排误植造成政治性差错。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
在这些法规中,都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服务不得含有的内容信息。
政治性错误社会影响大,危害大,在编辑工作中要坚决杜绝。
为此,要加强编辑的思想政治修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时刻崩紧政治这跟弦,做好传播导向工作。
实例:使用“北朝鲜”(英文North Korea)来称呼“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7、知识性错误造成知识性错误的原因一是对相关的科学知识不甚了解,二是错用文字所致。
编校中少犯甚至不犯知识性错误的唯一途径就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敢于质疑,勤于查阅工具书、相关书籍,或请教专家。
实例:(1)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7月初逮捕了王敏。
(2)这件产品的销路从欧洲、亚洲扩大到了北美、东欧和非洲。
(3)巴勒斯坦代表团今天结束了对我国的访问离京回国。
8、行文格式及其他问题行文格式本无所谓对错,它只是文稿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外在形式。
问题在于格式一旦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任何不统一都会影响阅读效果和传播效果。
正文字体号相对固定,行与行之间空距稍宽于传统书报刊,段与段之间空一行,适合读者进行网上阅读;切忌字体字号变化无规律,段首不空格,不该换行换段即随意换行换段。
各级标题既区别于正文,同级题又相对统一,给人条理分明的印象,便于阅读;切忌标题分行但字体号无变化,同级题不统一,造成阅读错觉。
配合内容、色彩、其他页面组织形式等形成网页风格。
其他问题:(1)包括文稿中出现图表错误的情况,如文图不符、表格数据有误等图表错误的出现往往跟它们没有被传统印刷媒体编辑及时发现并改正有关,网络编辑在核实事实后可以作适当修改,或干脆删除,以免以讹传讹。
(2)包括电头的转换、时间地点人物的准确表述、地点人物译名的统一等情况。
一般而言,转载新闻中除通讯社电头可继续保留外,从报刊和其他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新闻稿中的“本报”、“本刊”、“本网”等字样应改成“某某报”、“某某刊”、“某某网”或“据某某报”、“据某某刊”、“据某某网”等。
改正之后,读者一看便知哪一家是该新闻的首发报刊、网站。
这也是重视原创新闻知识产权的体现。
网络传播是一种跨时空传播方式。
它要求网络文稿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必须明确化。
时间表述:传统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强,往往用“昨日”、“今日”等表述时间,不写确切日期;网站往往在之后的时间转载其新闻,并且一经转载,就永远存在于网络(除非人为删除)。
这样,必须核实新闻发生的具体日期,并取代原来报道中的“昨日”、“今日”等表述,以便读者查考。
地点表述:传统媒体新闻中常用“本市”来指称新闻的发生地,网站转载时必须对之进行具体化和细化,以免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因同名地点引起错觉或误读。
人物表述:主要人物的单位、职务等必须明确化,以免读者发生混淆。
涉及国外人名地名时应使用通用译名。
如无通用译名,须在括号内标注该外文。
如“达·芬奇”不能译成“达文奇”;“新加坡”不能译成“星加坡”(港台称法);“新西兰”不能译成“纽西兰”等。
3.2.3文稿校对1、校对的观念“校对”是个并列词组,包含“校”(校是非)和“对”(校异同)的双重含义。
“校是非”指校出原稿被编辑忽略的差错和版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校异同”指校出有违原稿之处。
传统编辑观认为,“校对是出版物付印前编辑保证出版物文字和内容质量的最后一道工作程序”。
网络文稿在其被发布之前,同样要保证文字与内容质量,校对仍是网络编辑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的网络编辑工作同传统编辑工作相比,在校对方面有四个突出特点:(1)编校合一,校对工作完全依赖编辑个人至多做出“两个编辑负责一个频道的,要互相将另一人的稿件复审一遍;三人组成的,则分工复审”等规定,而这样的规定遇到时效性要求,将无异于一纸空文。
(2)只有校样,没有原稿校对以校是非为主,最后定稿与否完全由编辑瞬间决定,没有理性思考的时间。
(3)网络文稿错误更多,文稿编辑更易出错网络文稿可说是录排差错与写作差错合二而一。
电子文本的下载、复制离不开格式转换,转换中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格式问题、字体号问题。
(4)编辑时效性要求高如重大事件新闻稿的发布几乎要求与新闻同步。
网络的互动性建立在时效性基础之上,如何保持高质量与时效性之间的平衡,仍是网络编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有效控制差错率,把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长远看,健全的编校制度和其他方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部分,知名网站不妨尽早设置专门的“改错”互动栏目,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文稿中的硬伤。
因为网络互动性、时效性强,这或许是网络文稿编辑中的一种事半功倍的纠错办法。
可喜的是,新华网等网站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纠错热线、纠错邮箱已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标出,由此可见这些网站纠错的决心之大、之坚决。
在一整套编校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之前,网站能做的工作无非是设法增强编辑个人的校对意识。
2、校对的方法传统编辑工作中校对的方法有点校法、折校法、读校法、通读法和电脑校对五种。
点校法也称对校法:指校对者先默读原稿若干字,用左手指点原稿,再默读校样,右手执笔随目光所示,发现有错立即改正。
折校法也称叠校法:指校对者将原稿置双手拇指、食指与中指中从上至下折叠,直至原稿上每一行文字与校样上的文字紧密靠近,目光在校样与原稿间上下移动,逐字逐句进行比较发现错误。
读校法:需两人配合才可进行,指一人读校样,一人看原稿;或者一人读原稿,一人看校样,比较原稿与校样的不同。
通读法:一般指对原稿内容较熟悉者可脱离原稿直接通读校样,这样可快速发现文意不通畅、可能存在问题之处,乃至其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