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启东市决心小学朱海英
【摘要】
针对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弊端,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教材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凭借,必须科学地处理、使用教材,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教材”向各类课外读物、其它学科教材拓展延伸,在广泛阅读、学科渗透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组织课内外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学习语文,锻炼语言,驾驭语言,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
提高语文素养策略
什么叫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过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割裂学科间的联系;学生主动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少,课外阅读少。

从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我们必须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求知的触角引向全方位的生活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他们从丰富多采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用好教材,激活课堂
教材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育的素材。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课文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凭借,是学生举一反三的基础。

我们力争还教材“例子”的本来面目,把课文教学只当作“例证”目标的过程,强调科学处理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运用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空间所在,但有形的空间是不能隔断生动的社会生活的。

我们要努力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小课堂中见大世界,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兴趣,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全部“动”起来。

依据于教材,着眼于应用,借助生活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大容量、快节奏、活气氛、高效率”的目标。

例如:教学《蚕姑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察蚕,播放录象资料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教学《碧螺春》,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泡茶、品茶,再去品读书中的茶香,学生会有独特的语言感受。

再如:教学“密密麻麻”这个词,我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情景教学来说一句话。

我首先说了一句:夜晚,天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在一闪一闪。

学生的思路立刻被打开了,一句句生动的话语从他们口中
流出:做操了,操场上站着密密麻麻的同学。

田野里,密密麻麻的油菜花开了。

要下雨了,密密麻麻的蚂蚁忙着搬家……无形之中,我架起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拓展教材,学科渗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要培养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现代素质的学生,就必须具备民主开放的教学思想。

语文是最能体现开放意识的一门学科,而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课本成为相对封闭的系统。

学生除了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其他文字,教师除了教课本外也极少补充新的信息,学生只能在练习册上练拳脚,教师总是在繁琐分析上显能耐,结果学生孤陋寡闻,语言运用能力严重萎缩。

惟有开放才可弥补,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书面阅读、屏幕阅读和网上阅读是现代人在信息社会生存的必备手段,学会阅读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发展。

小学阶段,教师应带领、指导孩子在书海中遨游,保证学生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以阅读为核心带动听、说、写,要尽可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文学类书、科普类书、人物传记等都可以让学生广泛阅读,让他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就学科而言,音乐、美术、社会、体育、自然等教材,都可以作为语文的补充教材。

实践证明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将在其它学科中学到的各种知识运用于阅读和写作中;将其它学科开展的活动作为作文的素材;指导学生积累和运用在其它学科学到的语言,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一石三鸟之效。

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让语文教学同社会课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在学习有关课文时,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课文所涉及的地名、方位等,并记住它所在的位置。

再如:学完《让我们荡起双桨》后,大家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学习《二泉映月》,让学生听一听这首二胡名曲,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内外结合,综合学习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它囿于时空的限制,不可能全部承担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课外的天地是无穷的,如果我们把课堂的点向课外的面拓宽、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运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形成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那么,任何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结合语言学习,模仿运用语言而不断提高。

语文课堂是没有围墙的。

到处是学习汉语的课堂,电视、广播、电影、戏曲、招牌、广告、报纸、杂志、日常的交流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

只要你感兴趣,当有心人,你就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咬文嚼字,锻炼语言,驾驭语言。

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大力倡导儿童的“六大解放”,呼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一切;解放时间让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娱乐……”《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学习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教师要想“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就要千方百计设计、组织各类课内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课堂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陈旧的传统教法沿袭下来的一般课堂活动,如简单的机械性的提问、听写、朗读、板演等,已满足不了当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向更深层次发展。

比如:结合课文内容的绘画活动、创设情境的表演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的猜谜等游戏活动、增加学生积累的成语接龙等语言活动……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学习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如;歌咏比赛、运动会、联欢会、手工制作及绘画展览等各种文体比赛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作好记录,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活动则能充分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在社会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比如:当导游、征集民谚农谣、广告应征、参观访问、打扫街道文字垃圾、出乡村黑板报、撰写调查报告、参加公益劳动,这些活动开辟了语文学习的新领域,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

例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恐龙的资料,(如寻找模型、图片,看课外书报,网上查询,参观“中华恐龙园”等),然后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围绕恐龙的起源、种类、生活习性、灭绝等方面制作资料卡片、图片展览或撰写研究报告。

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交往的能力。

我们深深认识到:面对新的世纪,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都必须大力开展“大语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语文素养。

我们只有自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立足课堂,放眼大千世界,基于教材,进行多向渗透,开放教学时空,打通课内外的壁垒,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回归到活动中,才能获得创造的源泉,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学生适应21世纪,成功在21世纪。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加强语文实践,促进自主发展》.《小学语文研究》,2002年第7~8期。

2、李新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研究》,2002年第6期。

3、钱锡铭.《浅谈“课程标准”的大语文观》.《小学语文研究》,2002年第2~3期。

4、解放英.《开展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研究》,2002年第5期。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6、王泽虎、杨成、梅汉臣.《陶行知教育言论摘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