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

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

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

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

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

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

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

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

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

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

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

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

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

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

读了
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

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

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

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

如《空城记》、《孔乙已》等课文,可让学生课前排练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合作参与演课本剧。

有时也可以表演局部或个别特定的动作,如《背影》中年老、肥胖、穿大马褂的父亲,买橘子过月台的艰难场面。

《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情景,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

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

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实践能力增强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

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

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

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

五、要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言产生于生活中,只有在现实生活中,语文的功用才能得到体现。

语文能力决不是课堂上的咬文嚼字,决不是公文般的条条框框,鲜活的语言来于生活,倡导学生到生产一线,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去体验生活。

语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显示其强大的魅力和作用,听说读写基本功最好到实际生活中去锻炼。

普通话不标准,可以随《新闻联播》金牌播音员去练;体会语言的精妙运用,不妨收集各种绝妙的广告词。

写作上的空洞单调,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日常生活中听取、感悟。

阅读美文,就是用心灵沉入,设置情景,体悟生命的真善美。

语言是最活跃的东西,好的语言不在课本上,真实地存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树立大语文观念,拓宽语文视野,锻炼语言思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