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感悟”方法 提高“感悟”能力

探索“感悟”方法 提高“感悟”能力

探索“感悟”方法提高“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感悟方法,提高学生们的感悟能力。

一、夯实“理解”基础,提高感悟能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家都很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二字就给人一种教学观念的陈旧感,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

理解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人的
认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

对课文的阅读如果没有理解就毫无意义,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

所以,我们要夯实理解阶段的基础,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理解”,“借助字典词典理解”和“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等理解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有所感悟,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二、教师先行感悟,引导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感悟,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

教材里的作品虽是用
文字显现的,但每篇课文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活生生的作者,其表现的正是作者富有独特个性的思想和感情。

语文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文本为中介展开的一次情感交流的对话、感悟过程。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那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去积极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认真研读课文,披文入情,情动于衷,就不能引导学生感悟。

首先必须以自身的感悟来引导学生感悟。

首要感悟教材。

要真正地读懂课文,认真备课,产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

其次是要反思感悟。

反思自己感悟的心得、体验,以便授人以“渔”。

最后引导感悟。

虽然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积累等方面有不同之处,但教师的“切身体会”能使学生产生顿悟的灵感。

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能引导学生曲径通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三、尊重个性差异,激励学生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此,需要通过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聆听”作者的倾吐,领略作者笔下的景、情、人、物,感受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体验语言文字在
特定语言情境中所展现的生命力。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也不是单向的机械识记和被动接受,而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学生主体的感悟、作者的倾诉与教师的启发融于一体的言语交际过程、生命活动过程。

学生的感悟只有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最佳发展,呈现“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感悟效果。

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

无论是初读整体感知,还是精读品味语言,教师都要让学生尽情读书,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入景生情,情动辞发,而后,让其畅谈所感所悟。

学生的感悟虽然有深有浅,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要加以保护和激励。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

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让学生享受有所悟的乐趣。

四、密切联系生活,唤起学生感悟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同样是“祖国”一词,在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海外赤子心目中的意义和分量,跟一般成人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感受。

可见生活是阅读感受的重要基础。

一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在语文阅读中,一旦遇到和生活有关的语言,就能在和生活的联系中加深感悟。

为此,作为教师,在平时要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实践生活,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起学生感悟。

如:对有些语言形象、某种语言情感,学生虽心有所动,情有所感,但一时不能很好地感悟。

五、注重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感悟
思维是感悟的关键,没有思维就没有感悟。

而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
前发展。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其“口干舌燥”地繁琐分析,不如顺学生天性,放手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动手中有所得,有所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