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探求适合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阅读能够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
同时阅读也是孩子相伴终身的精神家园。
朱永新老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语感,还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那么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将从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激发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源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1、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
特别是一些经典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
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木偶奇遇记》、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
从内容上吸引学生,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在播放《西游记》、《水浒传》等电视剧的同时,可推荐原著进行阅读;在教学课文的相关生字时,可推荐学生去查阅《字谜》一书;在组织学生旅游之前,鼓励他们查找有关名胜古迹的资料……充分利用生活的大背景,创设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
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
因此,教师应该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
因为儿童文学恰似一股清风吹进儿童稚嫩的心灵,能从外及内打开儿童心扉。
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又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
有这样一位老师为了让学生爱读书,每节语文课,她都利用几分钟为孩子们讲故事,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
有一次当她为孩子们讲述《绿野仙踪》精彩片段,她发现大部分同学都已经知道故事情节了,并且全班60个学生都买了此书,此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同时在孩子阅读时,她也常手捧书读得津津有味,书中的喜怒哀乐尽现脸庞,看到精彩处,就声情并茂地朗诵给孩子们听。
此时精妙的语言、文章已如磁铁般吸引了他们,他们已一起溶进了文章。
有了这样的经验,孩子们怎么会不说“我要读”?二、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
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
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
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
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
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
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
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
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
”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
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
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
”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
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
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
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
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
如第六册《沙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
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
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
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
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
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
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
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
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
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
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
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
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使学生享受读书。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老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又如,可将书本上的东西来剖析生活的事和物,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并让学生淡淡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老师多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小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
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小品表演等,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地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的表现欲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阅读意识。
让名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量。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并在课余主动与人交流读书心得,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读书的氛围。
六、注重感悟,开发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感悟”这一概念。
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
要让学生感悟文中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或是理性的,都必须先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开发学生的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和理解当中的深刻含义。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相互构建意义的过程。
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经验在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习语文应重视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感悟。
感悟层面的诵读,是要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
在这一层面上训练学生诵读课文,应坚持贯彻以情境重陶,开发思维的原则,给予阅读教学中开发思维的特定内容与形式,也就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的画、绘声绘色、情感与态度、故事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活跃,提升其感悟能力,理解其语言,进入其境其界,体会其感情。
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读,来检验他们对课文是否有感悟了。
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出之于口,心口相成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