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单三部曲式1、单三部曲式定义:三个乐段(或段落)以呈示——展开(对比)——再现或以并列联合关系有机结合的曲式。
单三部曲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并列单三部曲式。
再现单三部曲式的材料组合关系表现为ABA形式,两端的A表示乐思的呈示与再现,而B 表示乐思的对比或展开;主题材料表现为ABC的三个乐段构成的结构被称为并列单三部曲式2、单三部曲式的三种基本类型:a 引申型中段的单三部曲式:对呈示材料进行加工展开b 并置型中段的单三部曲式:由新的、有一定对比的主题材料构成c 综合型中段的单三部曲式:指中间部分在材料上运用新、旧材料交替或分组进行的方式组成3、再现单三部曲式:a 静止再现段b动力再现段4、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 B C5、单三部曲式的运用范围:作为独立作品,单三部曲式常用于舞蹈性题材的作品,在器乐作品中,常用单主题(引申型中段)结构类型进行创作。
在声乐作品中则常用并置型中段(双主题)结构。
单三部曲式也可以作为套曲中的一个乐章。
第四节:复三部曲式和复二部曲式1、复三部曲式定义:按三部性结构原则构成的三个部分中,每一部分分别为单三曲式或单二曲式。
2、图式:首部中部再现部单三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单二部曲式首部的完全再现或单二部曲式乐段或相当于乐段的段落或变化再现ABA或AB CDC或CD ABA或AB3、复三部曲式的首部:通常由单三部曲式或单二部曲式构成,它与单三部曲式结构上的主要区就表现在首部的结构情况。
、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分类a 三声中部(呈示型中部):特点:旋律结构比较完整,和声进行相对单纯,段落划分比较分明b 插部,也为展开部(展开部中部):对首部出现的乐思进行挖掘,展开或出现心的插入性的乐思主题;表现出结构的系碎化,片段化,调性和声不稳定,常表现出开放性特点。
c 合成型中部(对比中部呈示型中部):常由若干单三或单二部结构连缀而成。
5、复三部曲式的再现部:复三部曲式的再现部也有静止的再现部和变化(动力)的再现部。
复三部曲式的再现部分出现动力性变化主要是因为音乐内容自身发展导致,尤其是中部剧烈的、戏剧性的发展变化,引发再现部内部因需要逐渐消解由中部形成的高潮所带来的对再现部结构的冲击力。
6、复三部曲式的从属部分:a、补充与连接:前一部分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调中心,后一部分则是为了把已经出现的乐思更流畅、更平稳、更自然地引导到下一个部分或段落b、假再现:其作用是通过对某一部分乐思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展开性处理,当乐曲达到某个高点是,为了增加对完整主题在原调上再现的期待感,而在其他调性上,将首部的音乐主题以片段化的结构形态出现。
特点:有主题的期待感;主题是不完整的;一般建立在下属调上。
7、复三部曲式的运用范围:主要用于器乐作品。
作为独立结构通常用于舞蹈性体裁的作品或是一些特性器乐小品。
也可以作为大型套曲、组曲中的某个乐章。
8、复二部曲式:由于音乐表现内容的需要,在某些音乐作品中,时常出现在一些建立在两个大部分并列结构基础上的多乐段,在这两大部分结构的组合中,可以根据它们在音乐材料以及调性布局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对其组合方式进行再划分。
可以有以下方式组合:单三与单三ABA+CDC单三与单二ABA+CD单三与(复)乐段ABA+CC1单二与单三AB+CDC单二与单二AB+CD单二与(复)乐段AB+CC1(复)乐段与单三AA1+BCB(复)乐段与单二AA1+BC第五节;回旋曲:同一主题(或部分)至少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在相邻两次主题之间插入不同的新材料构成对比(或引申)部分,这种结构样式称为回旋曲式。
如图:ABACA……A回旋曲至少包含五个部分,有三种不同音乐材料构成,主部至少出现一次,有两个插部。
回旋曲的分类:①早期回旋曲式②古典乐派成熟时期的回旋曲式③19世纪后的回旋曲式早期回旋曲式特点:①音乐带有舞蹈歌曲性格,各部分比较短小,结构多于五个部分,多则十几个段落②叠部多为8小节或16小节,双句体方整型乐段③插部素材来自叠部,对比大④叠部在主调上,各插部在原调或近关系调上,全曲调性布局体现“主属下属主”的功能关系⑤没有戏剧性展开,常为标题小品,描绘日常生活风景画面个人感受等。
早期回旋曲式和成熟时期的回旋曲式不同之处:①乐思材料的多样性②调性和声的复杂化③搭配关系的规范化19世纪后的回旋曲式的特点:①处于作品中间部位的叠部有时不在主调上出现,而在从属调性上出现②叠部与其再现之间有时连续插入两个或以上的不同插部③出现多段落的结构现象,与古回旋曲相似,但各部分结构规模均较大扩充④插部中或整体结构内出现展开性的部分,表现出回旋原则与其他结构原则相结合的特征。
第六节:变奏:主要是指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即“变奏手法”。
变奏曲式:由最初陈述的主题及其若干次变化重复的有机组合构成的音乐结构样式,称为变奏曲式变奏曲式的分类:①固定低音变奏与固定旋律变奏②装饰变奏(严格变奏)③自由变奏(性格变奏)固定低音变奏:是对一个建立在低音声部的主题乐思作若干次不间断重复的同时,并在其上方叠加对比(或相近材料构成)声部,形成复调性或和声性变奏结构固定旋律变奏:是在固定低音变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固定变奏”形式,由于旋律的多次严格重复,音乐发展只能在其他构成要素上做文章,例如和声,织体上。
装饰变奏含义:装饰变奏属主调风格的范畴①主题本身是变奏对象,同时与多声部音乐其他构成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音乐内容表达,音乐形象揭示的任务②主题陈述的音乐内容与结构规模较固定变奏曲有所增加,主题本身即包括乐思的呈示,展开或对比以及再现等不同发展的细部,具备独立性与完整性。
变奏曲式的应用范围:巴洛克时期,主要是帕萨卡利亚,恰空等古老的乐曲,既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存在,也可组成组曲中的某个乐章,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时,都直接使用“变奏曲”称谓,在作为大型奏鸣交响套曲中的某个乐章使用时,多用于第二乐章,偶尔用于第一乐章,有时也用于大型独立作品或某一乐章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声乐作品中也常用变奏手法。
奏鸣曲式定义:两个或两组分别建立在不同调性或调式上的互为对比的主题,通过展开部的发展,在再现部中调性或调式得到统一的结构称为奏鸣曲式。
概述:奏鸣曲式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部分构成。
它是一种擅长于表现宏大戏剧性场面、深刻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与哲理思考,并合乎事物发展规律与辩证法原理的结构形式,是西方传统音乐曲式结构高度发展的结果。
奏鸣曲式基本结构框架如图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展开呈示部材料或引进新材料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主调从属调性各种关系调主调主调调对比调统一1.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包括两部分—主部与副部。
主部通常包含一个(较少有两个)主题,副部同样包含一个(有时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
在曲式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具有同等结构地位,“主”与“副”并不代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奏鸣曲式的呈示部还有两个(组)从属部分:连接部与结束部。
连接部出现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其两大功能作用显而易见:第一,调性过渡;第二,材料过渡。
2.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在材料方面,是将呈示部中出现过的各种材料使用摸进、分裂、变形或离调结合等手法,对所展开的材料进行有步骤、分层次、全面的展开。
有时,在发展旧材料的同时,出现新的材料,形成新老材料的综合性展开。
属准备:在奏鸣曲式展开部的末尾常出现或长或短的、主调上的属功能(和声)部分为再现部作准备。
假再现手法:有时为了再现部主部主题的顺利进行,展开部末尾用主调以外的其他关系调,以富有主部代表性的动机音型或是局部材料进行反复或摸进,预示再现部即将到来。
展开部结构根据音乐内同发展需要而定。
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部分、中心部分(基本展开部分)以及属功能准备段(句)。
插部:早期奏鸣曲式的结构范例中,通常因为呈示部主部主题与腹部主题内容比较简单,对比程度不太高,主题规模不够大,更为重要的是各主题内部相对缺乏可供进一步发展、渗透力强、短小精悍的动机型主题因素,而出现插部的现象。
3.再现部:通常按呈示部的结构布局进行,既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构成。
与呈示部相比较,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主部与副部两者的调性,通过展开部的发展之后得到统一,表现出戏剧性的冲突得以平息,尖锐的矛盾得以解决,不同人物的个性取得共性化发展的特点。
4.从属部分:(1)引子:引子规模可大可小,没严格限制。
具有一定独立意义的引子,可能作为全乐章,甚至全乐曲众多主题乐思发展的核心音调。
在奏鸣曲套曲中,有时引子与其后各曲式部分在主题材料的关系上表现出以下四种由小到大的结构类型:既主部的引子,呈示部的引子,全乐章的引子以及奏鸣曲套曲的引子。
(2)尾声:维也纳古典乐派早期的奏鸣曲式结构由于呈示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之间的对比程度通常不高,展开部结构规模较小,因此,不太需要添加尾声部分。
应用范围:奏鸣曲作为一种典型的器乐音乐的曲式结构,最典型是用作奏鸣曲、交响曲、重奏曲、协奏曲套曲的快板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有时也在其他乐章中使用。
在奏鸣—交响套曲的慢板乐章中,常使用奏鸣曲式的变体结构—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歌剧的序曲也常使用。
奏鸣回旋曲式定义:是奏鸣曲式结构原则与循环曲式结构原则相结合的产物。
结构特点:1.与奏鸣曲式相似,由三大部分组成(呈示部、展开部/插部、再现部),在再现部中逐步与副部的调性实现统一。
2.与回旋曲式相似,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叠部)在副部(第一插部)陈述结束后再次出现。
3.与复三部曲式相似,从大的三部性结构(呈示部、中间插部、再现部)的对应关系上看,又表现出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奏鸣回旋曲式结构图示:呈示部中间插部(或展开部)再现部A B A C A B1 A主连接部副连接部主部新材料或呈示部材料展开主连接部副连接部主部主调从属调性主调下属方向(自由选择)主调主调主调(第一插部)(第二插部)(第三插部)副部结束后主部在主调上的再现是奏鸣回旋曲式区别于其他曲式的重要标志。
应用范围:它常作为奏鸣——交响套曲的终曲乐章加以使用。
作为终曲乐章的奏鸣回旋曲式几乎全部使用大调式,这是因为所表现内容和情绪的需要。
大调式具有明朗的调式色彩,比小调式更适合表现热烈、欢腾的群众性场面,同时大调式比小调式的稳定感更强,尤其是在终止时,因而能给听众留下更为圆满的结束感。
除作为大型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外,奏鸣回旋曲式还可以用作独立的乐曲结构。
复调音乐:是若干具有独立意义和鲜明性格特征的旋律,按照复调结构的逻辑结合而成的多声部音乐。
对比复调:不同声部的旋律在音调进行、节奏安排、声部运动方向、巨逗划分以及音乐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体现等方面,彼此形成对比,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特点:动静结合对比复调特有功能:能够同时陈诉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特性的旋律所表现的内容,并以对位原则协调地结合起来成为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