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在农村小学如何开展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部工作中起着统帅和保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教育性质决定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
而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年龄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少年儿童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里重点谈一谈我们是怎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抓住特点,因势利导,浅谈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体会。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
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
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二、是让德育到位,是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大,要提高德育效果,就要更新观念,不断地研究发展变化中的学生。
既不能用成人的办法对待学生,也不能用过去对待学生的教育方法对待今天的学生。
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力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对于我们抓德育工作,首先是通过召开班主任研究会,积极讨论,参加班队会活动,与学生谈心,找家长座谈等方式,掌握住学生在一段时间里的思想状况和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把握住整个学校学生的思想动向。
然后,与中队辅导员共同磋商,一起研究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大家明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层次德育工作的任务和重点。
最后,根据所掌握的学生思想实际状况,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强调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抓住特色,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
为此,我们班班设立了“卫生角”、“废纸箱”,使学生建立环保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为雷锋落户”、“五小”等活动。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力强,好胜心强。
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我们始终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重视优化德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上进
心,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教学楼的走道上有醒目的格言、名言及特色班级名称;队室里张贴着雷锋事迹宣传图片及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以及学生“做好事”图片、文体活动等照片。
报栏中有为评选出的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拍下的彩照,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之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此外,充分发挥少先队广播室的作用,及时报道好人好事、活动信息,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
思想教育是一个艺术。
小学德育工作应力求做到灵活多样,新颖活泼,使思想教育具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
否则,学生就会对德育感到厌倦或产生对立情绪。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引导教师经常注意变换教育方式、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如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时,首先与团队干部、班主任研究,针对孩子们年龄小、年级低、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的特点,教育中应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力求做到以趣引情,以情入理。
在对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我们还应注意把常规性教育与系列性教育结合在一起,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举行升旗仪式;重要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汇演,古诗文诵读会、课本剧表演等;我校组织了小记者团,举行“祖国在我心中”、“世纪行、环保情”等主题班队会。
通过系列班队会,使孩子们的爱国之情得到了升华,实践证明: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是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
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
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
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
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应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这样的课文是很多的。
比如:《王冕学画》一文,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可以向学生提问:王冕如果没有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学习的顽强意志和好学精神,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
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
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
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
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
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
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所以只要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都全力以赴,那么德育工作必将撩开“遮目之叶”,见到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