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第一章我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概述一、中国有继承相延中国有继承相延2000年的历史疆域边界是近代国家概念,是指相关国家通过签立条约、各方会勘确定的国家之间的分界线。
历史疆域是古代国家概念,是指近代前历史上不同时期王朝国家自认的管控范围。
中国的历史疆域形成于先秦早期国家出现之际,其概念可以从历史演进和逆向推理两个方面来考量。
从历史演进讲,中国历史疆域是指历代封建王朝所能管控的范围,同时也包括历史上中国处于割据时期(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时期)各割据政权管控范围之和,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是由历代封建王朝所代表的历史上中国的变化而定。
从逆向推理讲,是指中国历史疆域确立之后,在统一国度内的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生息繁衍的区域范围之和,即由中华各民族历史上溯推论而定。
历史演进说能更多地展示中国历史疆域发展变化的过程,逆向推理论则往往用于印证边疆地区的历史归属。
Created by Neevia Document Converter trial version近代之前,中国的历史疆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形Array成、奠定、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至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
形成期始于早期国家夏朝,统治者所能管控的范围以黄河下游为主,此后逐渐拓展扩大,整个先秦时期都可以视为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成期。
《诗•大雅•江汉》:“式辟四方,彻我疆土”,是中国历史疆域形成时的写照。
奠定期始于秦统一中国而止于西汉后期。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二年),匈奴归附于汉朝,中国南北(包括西域)统一,至此,中国历史疆域基本奠定。
自秦汉统一中国以来至18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已延续了2000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疆域范围及治理方式,都随着国势的消长不断变化。
总的来讲,中国内部统一、国势强盛时(如汉、唐、元、清),疆域的范围就大一些,治理的力度也强一些;反之,则疆域有收缩,治理也相对松弛。
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中国在历史上所处的特定环境和条件,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周边没有能与中国抗衡的政治力量。
这种周边政治格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俄国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之前。
此前虽然公元751年唐败于西来的大食,但这对当时的西部疆域并未构成威胁。
所以,自秦汉至清初,中国历史疆域的伸缩变化一直是由历史上中国内部的因素主导的。
二、沙皇俄国向东方的扩张1581年,沙俄殖民军越过乌拉尔山进入亚洲。
沙俄在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中,与中国西北边疆的厄鲁特蒙古人发生了接触。
此后,双方的关系不断发展。
这种关系是多方面的,在政治上,侵略与反侵略、殖民与反殖民、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同相对正常的政治交往并存;在经济上,掠夺与反掠夺同相对正常的经济交流并存,双方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额尔齐斯河流域。
与此同时,沙俄沿西伯利亚又迅速地向东方实行殖民扩张,至17世纪30年代,其势力抵达亚洲的东端。
在短短50年的时间里,沙皇俄国在亚洲殖民扩张的领土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
三、清朝大一统边界的确立1643年,沙俄以雅库茨克为据点,向中国黑龙江流域扩张,比较集中的有三次:1643年—1646年波亚科夫入侵;1649年—1653年哈巴罗夫入侵;1653年—1658年斯捷潘诺夫入侵。
与外国订立的第一个条约。
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奇河、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其中将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作为待议区,条约规定:乌第河一段“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
为了抵制沙俄在北方蒙古地区的扩张,清政府要求与俄国谈判北部边界的划分。
经两年谈判,1727年9月1日,中俄签订《不连斯奇条约》。
由《阿巴哈依图界约》和《恰克图界约》组成。
条约划定了自沙宾达巴哈至额尔古纳河上游清朝北部与俄国边界的走向。
今天是蒙古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的边界走向。
虽然清政府在签订《尼布楚条约》和《不连斯奇条约》时作出了让步,但这两个条约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国东北和北部边界。
史学界评价这两个条约是平等条约。
1683年,清出兵收复台湾,次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727年,清在西藏设立“驻扎西藏办事大臣”(简称“驻藏大臣”),对西藏事务实行直接管辖。
入关后经过百余年的努力,至此最终继承和恢复了历史上中国的大一统疆域,其中东北和北方通过与俄国签订条约,正式划定了边界。
1759年即乾隆二十四年,大清王朝真正统一中国,形成了稳定的极盛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领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
经过分区测绘,1762年形成了《乾隆内府舆图》,是为清代疆域之依据。
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清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仍实行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多种体制。
主要有:六部直辖行省制,延续前朝对云南、广西、台湾的行省体制,与边疆行省并行的土司制,延续前朝在云南、广西等省的土司制。
军政合一的军府制,在新疆、东北、蒙古、西藏等地创建,与军府制并行的藩部制,创建或延续的蒙古札萨克制、新疆南部伯克制、西藏拉章制等。
四、近代中国从1842年开始国土的丧失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次年10月,两国又签订了即《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英国通过《南京条约》主要想获取的是通商权益:废除公行制度,迫使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并取得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同时强行割占香港岛,作为贸易集散地。
英国在《南京条约》所获取的这些通商权益,早在1792年由马嘎尔尼率领的第一个英国使团来京时就提出来了,70年后却利用“炮舰政策”强迫清政府就范。
与英国不同,沙俄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趁火打劫,于1858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1860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他们的目的是要割占大片的中国领土,把沙俄的统治扩大到尚未建立“牢靠秩序”的全部邻国领土上去(1856年俄外交大臣哥尔查柯夫语)。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界的确立使清东北边疆获得了百余年的相对安宁。
然而,沙俄自彼得大帝时起,就坚定地实施“俄国必须占有涅瓦河口、顿河口和黑龙江口”的战略,认为这对“俄国未来的发展异常重要”。
此时,一些沙俄扩张分子也叫嚣所谓要“收复《尼布楚条约》时割让的全部领土”,极力歪曲《尼布楚条约》的性质,胡说该约是俄国“被迫签订的”,“违反国际公法”。
五、中国与邻国约90%陆地边界已划定Array中国同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界总长2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也是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与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的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的90%。
公里:中国-俄罗斯:边界全长430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前苏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四国)先后举行了三次边界谈判。
第一次在1964年,第二次从1969年到1978年。
第三次谈判自1987年开始至2004年,以晚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多个条约为基础。
1991年5月16日,签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该协定。
1994年9月3日,签署《中俄国界西段协定》。
2004年10月14日,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2005年4月27日和5月31日,中俄两国最高权力机关分别批准了该协定。
2008年7月签署《中俄国界线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标志中俄边界全线勘定,1929年中东路事件后被占的三百多平方公里面积的黑瞎子岛一半划归中国。
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公里:Array从未正式划定,双方争议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
二十世纪80年代中印关系正常化后,双方开始讨论边界问题。
为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两国先后于1993年9月和1996年11月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2003年,两国总理任命特别代表,从两国关系大局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
双方特别代表经过5轮会晤,就《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达成一致,并在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正式签署。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界全长1700多公里多公里:1994年两国签署《中哈国界协定》,1997年签署《中哈国界补充协定》,1998年签署《中哈国界补充协定的规定》。
中国-塔吉克斯坦边界全长约497公里公里:1999年两国签署《中塔国界协定》及《补充协定》(2002年),勘界工作于2008年8月结束,争议面积2.8万平方公里中的一千余平方公里划归中国。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边界全长1096公里公里:1996年两国签署《中吉国界协定》,1999年两国签署《中吉国界补充协定》。
中国-阿富汗边界全长约92公里公里:无领土争端,1963年签署边界条约。
中国-巴基斯坦边界全长约570公里公里:1963年签署《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
中国-尼泊尔边界全长约1300多公里多公里:1961年签定边界条约。
中国-蒙古边界全长4710公里公里::1962年签署《中蒙边界条约》。
中国-缅甸1960年签署《中缅边界条约》Array:1991年签定《中老边界条约》。
公里:中国-老挝边界全长505公里:1999年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中国-越南:有1300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多公里陆地边界线:中国-朝鲜中朝边界全长1300多公里:1962年签署《中朝边界条约》,六、有关边界界定主要原则我国的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情况错综复杂。
同时,边界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关系着我国能否与邻国和平相处。
为使边界问题获得圆满解决,我国政府从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提出并遵循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一)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二)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协商,通过互谅互让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问题解决之前维持现状不变;(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照顾历史背景,又照顾已经形成的现实情况;(四)按照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对待历史上的旧界约,遵循国际惯例划界和勘界。
既不能要求把凡曾向中国进过贡的地方都纳入我国版图,也不能追溯得太远,如不应以元朝的疆界为根据提出要求,而应以清末,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资料作为重要参考。
中国历史上册封的藩属地域极其广大,认为所有接受过中国册封,向中国皇帝名义上称臣的地区,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客观的。
如果说,曾经臣属就一定是中国的领土,那么除了印尼的部分领土,所有东南亚(其实还不仅是东南亚)就都是中国必须追求的领土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