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解决领土争端

中国解决领土争端

形式与政策课程论文——关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态度的分析关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态度的分析摘要: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

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范围的界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也是不容侵犯的。

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争端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领土争端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始终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本文将针对中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态度及措施进行分析。

关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态度的分析领土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构成的必备要素之一。

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而边界作为确定领土范围的界限、显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也是不容侵犯的。

领土边界争端向来是人类战争与冲突缘起的根源,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争端之一。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早期殖民主义的开疆拓土到帝国主义的蚕食瓜分,再到民族国家的独立兴起,无不伴随着领土争端与边界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了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国际议题。

作为世界陆地海洋大国之一,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也使得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领土争端问题,能否顺利处理领土争端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历史压力,它不仅极易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敌视和防范,也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大考验,更给整个民族的心态和中国外交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我国领土争端问题现状中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相邻,辽阔的疆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陆地邻国最多的国家,同我国接壤的国家多达14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也有6个。

中国与邻国的陆地和海洋领土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已经解决,有的仍然悬而未决。

中国主要与朝鲜、印度、越南、蒙古、哈赛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等邻国存在陆地领土争端;而领海岛屿争端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与钓鱼岛、琉球群岛、黄海中国侧大陆架经济区和南沙群岛等海域。

从目前情势看,虽然已与10多个邻国正式解决了90%的陆地边界问题,也划定了第一条海上边界线,但时至今日我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仍是不容乐观。

采取何种措施与态度解决领土争端问题需要各族人民的团结与智慧,也需要我们结合国情不断从成功的案例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二.我国领土争端问题产生的时间与根源我国领土争端问题产生的时间要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建立。

清末,帝国主义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向中国输送鸦片,无知麻木的中国人民在鸦片的侵蚀下更是麻木不仁,整个国家处于银荒兵弱的尴尬处境。

面对帝国主义的强硬作风,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将原属于中国的领土不断割让出卖。

从“割地赔款”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从国共合作抗日到内战战火绵延,无数的战乱使得中国的国土面积不断减少。

越南、菲律宾、日本、新加坡、印度,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和中国在领土问题上有扯不清的关系,但是究其原因是我们“被欺负了”,“落后就要挨打”使得中国成为了“东亚病夫”只能任人宰割,任人鱼肉,中国的领土争端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所涉及的国家数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涉及的国家都要多的多。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满目疮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完全摆脱了曾经的耻辱,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成功加入WTO后,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为中国顺利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基础,历史的发展不仅使中国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尤为珍惜,也使得“和平”也成为了中国制定方针政策、实施战略思想的根本依据。

三.决定我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态度的原因就国际环境而言,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和平解决、武力收复和共同开发。

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最好的方式是和平解决。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问题需要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和平解决的思维路径和实践是实践边界与领土争端从零和博弈向互利博弈共赢转变的途径的方法。

照顾历史、考虑现实、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是中国解决边界问题时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我看来,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中国人民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仁”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提倡人与人要互助、友爱、同情,不论是“和谐社会”的提出还是“和平”解决争端都体现了中华传统的“仁爱”文化。

其次,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盲目的发动战争不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软实力的提高。

近年来,许多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国家在某些大国的挑唆和支持下不断引起两国争端,提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扰乱国际秩序,就是希望通过激怒中国民众来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武力措施,从而实现其阻碍中国发展的目的,但中国政府对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有清醒地认识,始终以“强烈反对”、“严正交涉”、“表示抗议”、“严重关注”等态度应对,不掉入对手精心设计的圈套。

也许会有人认为中国政府的态度显得过于软弱,但事实上,中国的态度不仅清晰表明了国家立场,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如意算盘,同时也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有利于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提高。

再次,对于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我们没有必然的把握可以将“战果”控制在“局部之内”,毕竟我们中国不是“神”,人为的政治环境和军事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在“瞬息万变”。

此外,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的都是“周边国家”,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一旦使用武力不可避免会面临领土争端之外的“报复”,而战争必然会伴随伤亡,这是党和人民所不乐见的。

最后,中国宪法有所规定,只有在宪法范围内才能“实施战争”,中国始终采取“防御政策”,不会首先动用武力。

四.我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方式由于边界与领土争端绝大部分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性的争端,具有复杂性,敏感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处理时必须慎重而又具有耐心,并善于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复杂性在于判断归属权的难度,往往争端当事双方都根据国际法的某一条款,认为拥有充分的历史和现实根据证明此地是本国领土。

敏感性在于牵动国民情绪的力度,边界与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等原则问题,牵动国民感情,当事双方在矛盾激化时,往往都会以爱国主义为号召和诉求动员本国群众和激发群众情绪。

边界与领土问题的解决,有时具有反复性,解决边界与领土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具有耐心和毅力【1】。

1.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和平谈判,友好解决,不诉诸武力边界问题只能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经过互谅互让而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中国一贯主张运用和平手段解决边界问题。

这是新中国所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要求,符合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同时也体现了《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国际法基本准则。

周恩来认为:“只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才有保障。

对于任何1一个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侵犯,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内政的干涉,都不可避免地要危及和平。

”“不能用武力改变现状2,因为这是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相违背的。

”“中国同其他国家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应该通过和平协商的途径,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的前提,是解决边界问题的先决条件。

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解决边界问题必须同我们和平共处政策的推广联系起来进行”。

在他看来,武力方式既违背国际潮流,也违背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合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奉行并积极推动的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争端的理念【1】。

2.坚持睦邻外交政策邓小平同志曾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国内外形势做出了客观的判断。

他认为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因素,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促进了中国整体内政和外交思路的变革,即为后来确立在内政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外交上努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实现与邻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开展多层次的双边合作,走睦邻外交的道路提供了参考依据。

当代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是在秉承传统、立足现实,深刻分析和理解我国当前所处的周边环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外交等几个方面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切实[1]杨勉.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J].社会主义研究.2000.(1).109~113.[1]杨勉. 和平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的途径与方法[J].社会主义研究.2000.(1).109~113.[2]曲文娜.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与睦邻外交政策[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地保障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区域对话、交流和合作。

当代中国睦邻外交的根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奉行睦邻外交政策的整体思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家对新成立的社会主义中国进行联合封锁,而中国周边国家也对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存在戒心,为了消除周边国家不必要的担心,中国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原则”。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2】。

五.我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方式的发展目前,我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始终遵循的基本政策就是一种灵活多变的现状政策,即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所谓现状政策,顾名思义,即一种不主动寻求改变而采取维持当前情形或形势的政策。

具体到边界政策而言,维系当时的状况,这其中既有可能是国家实力所限,也有可能是针对所有当事国来说改变的时机尚不成熟或因素尚不具备,还有可能是当事国家中一方或几方暂时没有做出改变的意愿等等【1】。

在实施现状政策期间,中国政府曾针对某些特定事件时仍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现状政策的内涵和路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前进和发展。

虽然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现状政策仍然是指导中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政策起点,但我们也发现同样的现状政策会演变成两条解决问题的道路,即坚持和平谈判和有限武力阻吓。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坚持和平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原因及方式,现在主要了解有限武力阻吓的相关内容。

解决领土争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与很多国家一样,中国领土争端问题的解决也伴随着暴力与冲突。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单纯的和平谈判已无法发挥作用,反而会因显得软弱而助长对方气势,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因此,采取有限的武力威慑措施是有必要的,以武据侵、有限阻吓、促进和平谈判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