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 整个公园空间完全向密西西比河敞开,这大大扩展了公
园的景观视野。
3、新奥尔良滨水步行街
★步行街前段采用大面积的彩色硬质地面铺装,并置以造型新 颖的彩色装饰灯柱。灯柱被设计成灯、柱一体并饰以红蓝 相间的箭头纹样,强烈的色彩烘托出浓重的商业气氛。 ★步行街的中段设置了一个环形下沉式广场,广场周围环以矮 墙,形成围合空间,墙上装饰着壁画,结合矮墙还设置了 休息座椅。广场中央还设有一个喷泉水池。在广场临近的 河岸边停泊着克瑞尔皇后号(Creole Queen)和火烈鸟号 (P1amingo)赌船。 ★步行街的后段为室内步行空间,步行空间采用整体架空的形 式,这使得城市空间与滨河景观的联系不致被切断。架空 街段临河一侧还设有观景平台,以形成亲水感。
二
•1
城市滨水地区的建设原则
公共性 ——营造“城市客厅”
沿着滨水地带的公共步行道,是 吸引游客和顾客的最基本的因素。
2 混合性 —保持24小时的城市活力
•
滨水地区一般应布局足够的商业和 文化娱乐设施,同时也应鼓励高档住宅、 寓、酒店进驻该地区,以避免夜间成为 “空城”。
两类: • 1) 平面混合——即在不同地块中有机 地混合商业、文化娱乐、办公、居住、绿 地以及交通枢纽站点等设施,一般位于地 段中心、开敞空间周边的价值最高,向外 逐级递减;
• 3) 在一些重要滨
水节点,滨水建筑 组群常围绕中心开 放空间布置,形成 集聚型的组群形态, 以其特殊的环境特 征意义而具有标志 性,形成某一地域 甚至城市的标志, 形成具有强烈领域 感、归属感的建筑 群体。
2
滨水区天际轮廓线的组织
⑴ 自然山体 滨水建筑天际轮廓线组织必须尊重山 体轮廓的形状
• ----滨水建筑群体布局
•
类型 大体可分作三种类型, 即分散型、线型和集聚 型。
• 1) 在大范围以自然景现
为主的城市水环境,建 筑宜作分散型布局,根 据功能特点成簇、成组 作分散的组合形式,使 建筑融于自然景观之中。
• 2) 滨水建筑群
体沿岸线展开 的线型布局形 式最为普遍, 这是由于水与 地的边界本身 具有“线”的 形态特征所决 定的:线型布 局要注意不同 功能建筑的组 合和穿插,形 成相互交替的 功能区。
对于临水建筑,通过高度控制要引导 建筑向水体跌落,形成向上收分的建筑形 体.
•
四 滨水区实例介绍
• • • • •
旧金山39号码头步行区 新奥尔良沃登伯格滨河公园 新奥尔良滨水步行街 芝加哥河景观廊带 波兰索波特滨海游憩空间
1、旧金山39号码头步行区
• 区内设有一条内向性复式步行街。步行街设有二层回廊,
• 交通设计中应注意以下要点:
1) 2) 3) 4) 邻水区建立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 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分开; 通过立体步行交通与市区连接; 布置足够的停车场。
5 连续性 ——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与城市整 体的衔接
• 空间围度采用以下一般做法:
1) 垂直于岸线方向加强联系 包括:绿地系统、交通系统、景观 系统、城市功能、市民活动 一般来说,滨水地区主张采用塔式 建筑,反对板式建筑,因后者易阻挡视线 通廊; 2) 平行于岸线方向分层 由滨水向内依次为:亲水岸线、开 敞空间及步行系统、商业娱乐设施、机动 车系统、商业设施。
• 2) 竖向混合——即在建筑的不同层布
局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可以在底层布置 商业、中间层布置住宅或办公、顶层布置 餐饮、地下层布置轨道交通站点或者停车 场。
3
亲水性 —防洪设施与亲水活动的衔接
•
在规划处理上,应采用不同高度临水 台地的做法,防洪堤采用多样化的断面处 理,避免阻隔市民亲水的途径。
4 可达性 ——形成相互独立的机动和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3 滨水区建筑形态的控制要素
•
•
滨水建筑形态最重要的是要与水 体的特征协调
注重建筑向水开敞、通透、跌落, 造型优美
⑴ 建筑退线和界面控制
• 建筑后退兰线一般应大于建筑高度,即 D〉
H。
• 滨水建筑界面控制总体上应表现连续感。
但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抑制强封闭 感.
⑵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
• ⑴ 沿水型的滨水空间: •
该类滨水空间特点是城市板块位 于水面的一侧或两侧.陆地与水面的 边沿呈带状展开。根据水的性质不同, 又有沿河、沿湖、沿海以及夹江等类 型。
⑵ 环水型的滨水空间: 即城市板块包围水面、或者接近 包围水面,陆地与水面的边沿大致呈 环状。
•
根据水的性质不同,又有环湖、 环海湾等类型。
滨水天际轮廓线因视点不同而异,不 可能任何视点看到的天际线都是完美的。 考虑城市滨水天际线首先要选择重要的视 点、通常都选择市民、游客经常集聚和来 往的地点、如滨水广场、水边观景平台、 桥头及电视塔等城市制高点作为滨水天际 轮廓线组织的主要视点.
⑶
天际线韵律 对于天际线的高潮点,一般要通过空 间视线分析,慎重考虑其位置,一般不能 放在太偏位置.峰谷为低矮建筑或自然山 体。 高层建筑避免过于分散,要重视建筑 群体的节奏韵律和对比统一。高层区、多 层区要有节奏变化、形成韵律、对主要峰 顶和峰谷要进行控制。
• 时间围度对历史的延续包括以下3个
层次:
• 1) 保留和延续历史建筑与场所; • 2) 保留和延续城市肌理; • 3) 保留和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与文
化。
6 盈利性 ——公私利益的均衡
三 城市滨水环境实体分析
• 1 滨水建筑的平面布局 • -----基本思路
○滨水建筑布局要保证城市公众主要观 景点和自然景点之间的视线不被遮挡 ○保护和优化滨水城市天际轮廓线特征 ○注重城市肌理的延续 ○保持城市文脉的继承 ○追求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
4、芝加哥河景观廊带
芝加哥河是美国伊利诺州东北部的通航运河,由南北 两支汇流而成,纵贯芝加哥市区,在中心区附近向东横 穿市中心与密执安湖相连通。由于河岸并没有着意留出 绿化空间,致使城市建筑紧邻河岸发展,从而形成一条 由高层建筑围成的河道走廊。许多建筑的底层或二层的 延伸部分有时直接构成河岸或滨河步道。通过数座造型 各异的桥梁使两岸有机联系起来。
⑶水网型的滨水空间: 即大量水道呈网状相互交错,将城 市板块切割成若干块,陆地与水面的 边沿也呈网状分布。
3
城市滨水地区的尺度类型
• 1) 大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 • 河道较宽,基本没有滨水两岸之间的视觉
联系,水面起到隔离的作用,如果陆地被水面 包围的话,则可以营造私密、安静的孤岛氛围; 如果在城市中,由于防洪、水运等原因,一般 会修建硬质护堤,河岸的亲水性差,仅可称之 为“临水空间”;
•
为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 以及滨水环境自然风的组织,滨水区的建 筑群体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一般认为,滨 水建筑密度以 25%—35%之间为宜,以采 用“前疏后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 宜。
⑶
•
建筑高度控制
滨水建筑高度控制要以水体尺度、景 观视廊分析、天际线组织和标志性建筑布 局为依据。
END
.5 城市滨水地区的开发模式类型
• 1) 保护模式(conservation)
“保护”型的滨水地区开发主要针对具 有重要历史价值且保留相对完好的滨水地 区,通过对现有设施的修缮、复原,维持 水滨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例如:水城 威尼斯、北京什刹海地区、江南水乡古镇 周庄以及苏州旧城护城河周边地区等;
4 城市滨水地区的功能类型
• 1) 与城市中心区相连的滨水地区,这类
滨水地区往往是多重功能混合的地区,也是 公共性较强的开放空间; • 2) 以旅游休憩功能为主的滨水地区; • 3) 与城市旧工业、仓储、码头区相连的 滨水地区,随着城市产业的“退二进三”目 前往往处于改造和再开发阶段; • 4) 与城市居住区相连的滨水地区; • 5) 以生态保育为主的滨水地区,这类滨 水地区多位于城市边缘或不同组团间的隔离 绿带。
两侧的回廊之间有天桥相连接,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步行 空间系统。步行街的地面、二层廊道及其护栏、天桥、楼 梯、花坛、甚至建筑本身均为木质,这形成了纯朴自然, 和谐亲切的景观氛围。
• 步行街内设有各类商店、餐饮店、 3—D 影院、雕塑、花
坛和休息座椅等,还设有表演场及各类娱乐设施,其中包 括美国最早建成的水下水族馆。馆内设有400英尺长的水 下通道用以观赏水下世界。
5、波兰索波特滨海游憩空间
在城市与海岸线之间设有一条近200米宽的绿化空间带。 在这个开放空间带中只有少量低密度的度假建筑掩映在绿树 之中,度假建筑暗红色的屋顶与大片绿色形成一种柔和的对 比。 在近海岸边还设置了步行码头,设有数座伸向海里的栈 桥。有一个步行码头还设置了一个“国际象棋”广场,这种 亲水空间能使人方便地接近海面。这个位于海岸线与城市之 间的巨大开放空间带为城市与海水之间捉供了一种缓冲和过 渡,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自然舒展的精神栖息地。
• 建筑应与山形保持对比、呼应、相互烘托,
住往在山峰处建筑宜低,衬托山峰的高耸, 低凹处若能使建筑的透视高度突破山脊则 更为生动。 • 一般从观景点看建筑的透视高度不超过山 脊线高度的 l/3,才能使山的自然景色给 人以完美的感受。 • 应留出标志性山体视线走廊,防止遮挡这 些山体。
⑵ 观景视点
第十章
城市滨水区设计
一 滨水地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 城市滨水地区的界定 • 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 个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 海洋比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 体的部分。 • 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 围 200-300m 的水域空间及 与之相邻的陆域空间。
2 城市滨水地区的空间类型
• 2) 再开发模式(redevelopment)
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功能需要重 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 等,使其在城市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 色,承担新的城市功能,成为城市重 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