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音疗疾中医音乐疗法

五音疗疾中医音乐疗法

五音疗疾——中医音乐疗法中国是音乐治疗的发祥地之一。

先民们早就探索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浩瀚的典籍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值得含英咀华。

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在有历史记载的远古时代,音乐就被中国人应用于医学治疗。

据《xx·xx》所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以(音乐)舞蹈治病的记载。

《史记》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晋代阮籍在《乐论》中提到:“天下无乐,而欲阴阳协调、灾祸不生,亦已难矣。

乐者,使人精神温和,衰气不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用音乐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

xx在《送xx寘序》说:'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中记述了一位叫哈利发的阿拉伯国度元首,用观赏中国的琵琶音乐治好痼疾头痛等事件。

元代名医朱震亨主张用音乐治疗疾病,他曾说“乐者,亦人药也”。

明代有名的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提到“十二律为神物,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

清代吴师机的著作《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中国古人对音乐有高深的认识,据《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古人认为声音之本在人的心神,心神所觉而后形于声色。

《庄子。

人间世》曾记载孔子对心斋的见解,曰:“敢问心斋,xx曰: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故大音无声,大形无象,声音之始,其为太虚乎?这似乎比古埃及人说的“音乐是灵魂的妙药。

”是更为深远的见识。

《吕氏春秋·大乐》在开宗明义中讲:“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和而成章。

”古人认为音乐起源于“太一”,音乐的本质是“道”,是阴阳的消长变化,有生命之气势、阴阳之灵变、宇宙之声音。

音乐的清浊、疾徐、哀乐、刚柔,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需相化,正是阴阳之道的体现。

东汉的《太平经》探讨了音乐的阴阳之理,说: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

在阴阳的基础上,古人更提出五音的见解。

《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声,章为五色。

”。

所以道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而有五音。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音应五脏的学说,直接将声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结合起来,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

《素问》记载:“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

”《史记》中说:“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灵枢·邪客》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此人之与天地相应也。

”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亦可调五脏。

正因为声音与人体不同的腑脏有不同的关系,所以闻音乐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志。

《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不同的声音,对应不同的脏气,因而有不同的治疗功能。

宫调(相当于简谱中的“1”)的音乐,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相当于简谱中的“2”)的音乐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角调(相当于简谱中的“3”)的音乐,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徵调(相当于简谱中的“5”)乐曲旋律,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羽调的曲调(相当于简谱中的“6”),音乐风格清纯,凄切柔润,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骨。

正是通过音乐对五脏,五气的影响,从而“雪其躁心,释其竞心”,而“淡泊宁静,心无尘翳”,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音乐与造化相通,可以医人于无形。

白居易的《好听琴》写道:“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正是闻乐之后身心舒畅的描写。

古代中医认为,音乐治疗贵在“和”字。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便是中国音乐所推崇的至高境界。

正如《内经》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音乐是一种和合之气,它能和合人体之阴阳,起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作用。

天地阴阳之和与人体阴阳之和是同构相应的,人身小天地,人体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的和谐的影响。

姚崇在《弹琴诫并序》说:“琴者乐之和也,君子抚之以和人心。

”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说:“凡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气相接,故其疾徐奋动以感于心,欢欣恻伦可以察于声”。

他在《国学试策三道》中亦说:“盖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

周敦颐对音乐养生也提出了“淡和”思想,他说:“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与“和乐”相对,古人相信,不良乐律会导致人体罹患疾病。

荀子明确反对“姚冶以险”的“邪音”,《论衡。

纪妖篇》记载的师旷鼓琴的故事就表达了这一观念:“师旷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云从西北起;再奏之,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堕廊瓦,坐者散走。

平公恐惧,伏于廊室。

……平公之身遂癃病”,可见许多疾病是由于听了不和的音乐造成的,“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真可谓乐者,药也!现代社会,人们对音乐与疗疾研究正逐渐兴起,并开发了一系列音乐养生疗法。

比如听《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来克服脾气暴躁的心理疾病,但是许多音乐疗法大多专注于用哪种音乐能治哪种病,而忘记了音乐并非简单的声音刺激,而是与心神相通的。

神本灵应,变化不居,最忌呆板,重复,机械,笨拙。

如点菜般的音乐疗法,完全忘记了乐师与听众的心灵感通,又如何能奏效呢?听音乐贵在无为自然中触动心机,恍然忘情忘景,心神纾解,病亦不药而医矣。

如果抱着强烈要治病的心理去听音乐,听不进去,又怕治不好病,恐怕和打针一样难受,反而不美。

唐代诗人李白在《听蜀僧睿弹琴》中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盖善于弹琴者,不如善于闻音者,如非心心相印,又岂能处处合机?孔子说听音乐要“虚以待物。

”。

宁心静神,自能闻听到天籁之音。

清清的钟声,潺潺的流水声,呢喃的虫鸣,微风的吟唱,山岚的轰鸣。

大自然的音乐之美无处不在,就是早晨初醒打开窗户听到的第一声鸟鸣,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宁静和清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据说听大海涨潮落潮的声音可以领悟宇宙的大道,这似乎更是高远玄奥,远离人间之妙音了!音乐能养生、治病,已被中外许多学者公认,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曲调温柔,音色平和,旋律优美动听,能使人忘却烦恼,从而开阔胸襟,促进身心健康。

在两千年前,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观点。

中医认为,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并与人的五脏和五种情志相连。

如宫调式乐曲,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调式音乐,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

中医的“五音疗疾”就是根据5种调式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来选择曲目,以调和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达到保持机体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依据上述原理,可采用以下方法调畅情志:浮躁在五行中属“火”,这类人做事爽快,爱夸夸其谈,争强好胜。

平时未发作时,应引导其积极的一面,听些徵调音乐,如《步步高》、《狂欢》、《解放军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激昂欢快,符合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奋进向上。

在情绪浮躁时,则应用水来克制,听些羽调式音乐,如《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缓和、制约、克制浮躁情绪。

压抑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

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

这些曲目悠扬沉静,能抒发情感。

当遇到挫折,极度痛苦压抑时,应听角调式音乐,如《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此类乐曲生机蓬勃,能以肝木的蓬勃朝气制约脾土的极度压抑,使其从痛苦抑郁中解脱出来。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悲痛时,应听商调式乐曲,如《第三交响曲》、《嘎达梅林》、《悲怆》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对于久哭不止,极度悲伤的患者,应听徵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溜冰圆舞曲》、《闲聊波尔卡》等。

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愤怒在五行中属“木”,愤怒生气时,应多听角调式乐曲,舒肝理气,如《春风得意》、《江南好》等。

在愤怒至极,大动肝火时,应听商调式乐曲,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艾尔加的《威风堂堂》等,以佐金平木,用肺金的肃降制约肝火的上亢。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而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以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补火制水,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音乐治疗每日2~3次,每次以30分钟左右为宜。

最好戴耳机,免受外界干扰。

治疗中不能总重复一首乐曲,以免久听生厌。

治疗的音量应掌握适度,一般以70分贝以下疗效最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