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生理学 ppt课件

病理生理学 ppt课件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的程 度大于微静脉→毛细血管前阻力小于后阻力→灌大于 流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1
微循环变化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淤泥化 微静脉端血细胞附壁,细胞嵌塞。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2
组织灌流特点
灌而少流 灌大于流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3
微循环变化
淤滞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使微血管收缩, 局部代谢产物使微血管舒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5
毛细血管(cap)灌流的反馈调节
Cap前括约肌与 微动脉收缩

真Cap血流 减少

局部代谢产物 及组胺堆积


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 的反应性增高
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 的反应性下降


局部代谢产物 及组胺被清除
收缩程度不一,以前阻力血管收缩更明显。 动静脉短路开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9
(1)微循环变化特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0
组织灌流特点
少灌少流 灌少于流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1
(2)微循环变化机制
本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为什么说是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
动因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2
各种病因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3
后果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大量释放入血 ① α-受体效应: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痉挛 ② β-受体效应:动静脉短路开放 脑血管α-受体分布少,不收缩。 心血管有α-受体、 β-受体双重支配,主要表现为 β 效应,血管扩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机制
1.血流缓慢瘀滞 2.凝血系统激活 3.TXA2-PGI2平衡失调 4.血液高凝状态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2
(3)微循环变化的严重后果
1)微血栓阻塞MC 2)出血 3)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4)器官梗塞、梗死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3
(4)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十章 休克 (Shock)
1
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 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 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
维持机体有效循环量的因素
脊髓麻醉或损伤 心包病变
⌒ ⌒
血容量减少
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管容量增加 心泵功能障碍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微循环功能障碍
休克
病理生理学
5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6
一、休克的病因
1.失血失液 2.烧伤 3.创伤 4.感染 5.心力衰竭 6.过敏 7.强烈的神经刺激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7
1)进行性顽固性的低血压
2)并发DIC:出血
3)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原因:重要脏器低灌流
肺、肾、肝、心、脑及胃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4
第三节 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休克的分类
1.按病因分类 2.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8
二、休克的分类
按照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可分为: 1.低血容量性休克 2.血管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9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分期 及各期特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0
微循环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A与微V之间 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基 本结构和最小功能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4
(3)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①回心血量增加 ②心输出量增加
1、自身输血 2、自身输液 3、肾小管重吸收 增加
③外周阻力增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5
自身输血 自身输液
26
(3)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2)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 血液重分布(皮肤、内脏、骨骼肌血供减少,心 脑血供增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微循环的组成
三条通路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2
微循环的组成
正常情况下 直捷通路一直开放 真毛细血管交替开放,20%开放 动静脉短路关闭
13
微循环的调节
前闸门: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 三个 前括约肌
闸门 后闸门: 微静脉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4
微循环的调节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7
(4)临床表现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8
(5)治疗原则
尽早消除休克的动因, 补充血容量, 防止向休克失代偿期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29
2.微循环淤血期
休克中期 休克失代偿期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0
微循环变化
长时间的微循环缺血→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增加→ 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微血管扩张

真Cap血流 增加

Cap前括约肌 与微动脉舒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6
休克的分期及各期特点
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休克可分为以下三期 微循环缺血期 微循环淤血期 微循环衰竭期
17
1.微循环缺血期
休克早期 休克代偿期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18
(1)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后微静 脉都强烈收缩,导致微循环缺血
血容量充足



心泵功能正常



血管床容量正常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
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有效循环血量↓
三个环节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下降: 1.血容量减少 2.血管扩张 3.心泵功能下降
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
休克发生的共同基础:有效循环血量↓
失血失液 烧伤
创伤
感染
过敏
心脏或
病理生理学
34
失代偿
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2)自身输液停止 3)外周阻力下降 心脑血液灌流量明显减少
血压下降→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5
临床表现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6
3.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晚期 休克难治期 DIC期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7
(1)微循环变化特点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无复流现象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8
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 输血补液治疗后,虽血压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 灌流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仍不能 恢复的现象称无复流现象。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39
组织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
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
40
微循环变化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