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案例分析】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很 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巴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 平仅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 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怕强光, 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 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 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 学会了45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 17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
•补充概念:变量就是一些在数量或质量上可以改变的事物。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 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 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希克斯对5~8岁儿童作过一项 研究。实验的基本做法是这样的:一名女试验者把儿童单 独地从教室带出来去玩玩具,在去游戏室途中,试验者告 诉被试她要去图书馆办点事,让被试在离图书馆不远的一 个房间等她。在等待时间儿童可以看看电视。播放的电视 短片的内容是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玩偶作出各种攻击性动 作(用木锤击打玩偶)。电视结束后,儿童被试被带到游 戏室并被留在室内玩15分钟。游戏室内有一些攻击性的玩 具,可用来作出模仿的或非模仿的攻击行为(其中包括一 个玩偶),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的玩具。试验者通过安装在 游戏室墙壁上的单向玻璃隐蔽地观察被试儿童的行为,并 记录儿童所表现的各种攻击行为。
•【案例分析】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2005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 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2005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2005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地调节自身的行为 和情感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人对现实的 态度以及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包含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 C:实验研究的设计受到道德伦理的制约,限 制乐实验室研究的课题,例如在攻击性研究中 人为的增加儿童攻击性或减少其自我控制,就 会受到指责。
•2、现场实验法
•(1)基本特点
•现场实验法要求研究者在一定的实际生活情境中 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通过操纵某种自变量来观 察或引起因变量的反应和变化,以确定变量间的 因果关系。
• 【案例介绍】米歇尔.兰姆等人曾用观察法考察了同伴强化因素对 儿童性别差异发展的作用。他们采用时间取样策略,在幼儿园环 境中对幼儿进行观察,对每个孩子每次观察10分钟,共观察3~6 次,观察过程前后持续几个星期。观察中主要记录两种类型的行 为事件。一种是性别化的行为,如男性类型活动包括玩汽车、攀 爬、追逐、穿男式服装,女性类型活动包括玩炊具、玩洋娃娃、 艺术性活动;穿女式服装。另一种是儿童同伴对这些性别化行为 的反应,包括强化和惩罚。研究者将强化分为7种,如表扬、肯定、 遵从等,惩罚包括批评、反对等5种。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 (一)客观性原则 •所谓客观性,就是按现实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二)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 •(三)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 •【案例分析】你觉得下列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1、运用感觉剥夺实验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2、仅观察一次或两次就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下结论 •要点总结:不能客观真实地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为在研 究中,违背了上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行为研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 •1.观察法的含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活动(日常生活、游戏 和学习等)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 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观察法的主要策略 •(1)时间取样策略。 •(2)事件取样策略。 •(3)参与观察策略。 •(4)行为核查表。
•思考与讨论:在这项榜样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的研究中, 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研究中存在哪些潜在的自变量?你觉 得这个研究有什么不足之处?
• (2)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
• A:实验室环境难以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 境,研究结果缺乏生态效果,难以推广;
• B:实验室内所能了解的行为有限,而心理学 家应该了解儿童在自然情境下的各种行为;
•【案例分析】
• 1.长沙某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科学 “认识风”的活 动中,教师问幼儿:“一位老爷爷挑着一担粮食走在路途 中,天气很热,你们帮老爷爷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老爷 爷凉快凉快?”结果,幼儿的答案只有三个,即:电风扇、 空调和吃冰激凌,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 2.当教师给幼儿出示一个圆形中央一个小点的图案并 问幼儿像什么时,幼儿会有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
•【案例分析】临床法:皮亚杰 •主题:“云彩为什么会动?” •(一) •问:你看见云彩在走吗?为什么它在走? •答:我们走的时候,它们也跟着走了。 •问:你能使它们走吗? •答:每个人都可以,当人走的时候,它也走。 •问:当我走着,你站着不动,云彩也在走吗? •答:是的。 •问:在晚上,每个人都睡觉了,云彩还在走吗? •答:是的。 •问:但是,刚才你对我说,当有人走路的时候,云彩才走 的。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几个案例,你认为幼教工作者(包 括即将成为幼儿教师的你们)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 学这门课程? •案例1、为了吸引孩子的眼球,个别动画片中充满了暴力 的场面。 •案例2、家长要求3岁的佳佳每天做数学题,佳佳做不好, 也不愿意做,家长很生气,不断训斥和责骂佳佳。 •案例3、有位幼儿教师费了很多工夫,将活动室布置得绚 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 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 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 【自我分析】 •1.从本节课的开始到现在,你的哪些心理活动参与到学 习中?举例说明。
•2.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为什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 表现会不尽相同?
的反映。换句话说,心理是客观现 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活动是由于大脑活动而产生的,脑是心理的器官。许 多研究证明: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 行。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人的各种活动。其中, 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活动是心理的主要源泉。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 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 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 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 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第一章 绪论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第一节 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话题讨论】提到心理学这门学科,你想到了什 么?你觉得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通常将心 理现象分为两大范畴,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思考与讨论:A、B两位教师,在现场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观 察资料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学前儿童的活动条件, 以引起其某种心理活动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 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根据实验场所和条件控 制程度,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1.实验室实验 •(1)基本特点 •实验室实验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在实 验室内进行严格的条件控制以确定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 (一)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 (二)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了解学前儿 童心理变化的原因,说明什么因素影响儿童心理 的变化。
• 二、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三、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 四、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2)现场实验法又可分为自然实验和教育实验 两大类
•(三)谈话法
•1、谈话法的含义: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 方法。研究中,主试向幼儿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 题,要求幼儿回答,从中收集资料,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皮亚杰的谈话法就是一种有特色的谈 话法。
•2、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3、运用观察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 响,尽量使幼儿保持自然状态。
•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和客观。
• (3)幼儿心理活动不稳定,行为表现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观察 要多次反复地进行,在评定幼儿行为时要防止主观性。
• (3)案例介绍与案例分析
• 一、气质的概念和分类 • 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气质一词,如描述 某人气质高雅脱俗,那么心理学中提到的气质与生活中的 气质概念是否相同呢?”
•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个体所特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 •【实例分析】以拳击手出拳的过程为实例分析并总结 •与人的心理活动一样,所有物体的运动或活动过程都动力 特征,比如拳击手出拳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