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能力一、自然人的概念(一)概念:自然人是指基于人的自然生理规律而出生和存在的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民事主体。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法律属性是自然人作为民事主体或民法人的缺一不可的要素和特征。
(二)自然人与公民自然人依一国的宪法和国籍法取得该国国籍后,即成为该国的公民,具有了“公民”的身份。
自然人和公民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联系表现在公民首先必须是自然人,而绝大部分自然人又都具有公民身份。
区别表现在:第一,并非所有的自然人都是公民;第二,自然人身份是伴随一个人的终身而不会丧失或改变的,而公民身份是可以改变或丧失的;第三,公民是宪法概念,多用于公法领域,而自然人是私法概念,用于私法领域。
二、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出生(一)确认自然人出生的条件出生是指自然人脱离母体而成为有生命的独立体的事实。
自然人的出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胎儿完全脱离母体;2、胎儿出生时为活体。
(二)出生的时间:我国立法尚无规定,也无相应判例及解释。
关于出生的时间有以下学说:1、一部露出说。
以胎儿身体的一部分露出母体之时为出生时间。
2、全部露出说。
以胎儿身体全部脱离母体之时为出生时间。
3、断脐带说。
以剪断胎儿脐带之时为出生时间。
4、初啼说。
以婴儿第一声啼哭之时为出生时间。
5、独立呼吸说。
以胎儿能独立呼吸之时为出生时间。
(三)出生证明是确定自然人出生时间的法定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规定,“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
”如自然人无户籍,则以医院出具的证明为准。
(四)对胎儿利益的保护各国民法为了保护胎儿的利益,约有三种法例:第一种为总括性保护,视胎儿为有权利能力;第二种个别保护,是在个别情况下视胎儿为出生者,对其利益加以保护;第三种是在不承认胎儿权利能力的前提下,考虑胎儿将成为婴儿,对其利益给予特殊保护。
三、民事权利能力的消灭——死亡(一)死亡的效力死亡意味着:1、使继承开始;2、充分遗嘱的生效要件;3、使生存配偶发生结婚权;4、充分人身保险金请求权的生效要件;5、使遗属发生抚恤金请求权。
(二)死亡的认定标准1、死亡的一般认定标准。
有四种:一是心跳停止说,该说认为心脏停止跳动即可认定为死亡;二是呼吸停止说,该说认为呼吸停止后即可认定为死亡;三是脑死亡说,该说认为应以脑电波是否消失来认定死亡与否;四是脉搏停止说,该说认为脉搏一停止即可认定为死亡。
在医学上,我国采用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放大作为死亡认定标准。
3、自然死亡的特殊认定:在数人共同遇难的场合,如果其死亡的先后无法证明时,各国民法设有自然死亡推定制度。
民事行为能力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行为参加民事法律的,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一)成年人。
其要件有二:1、须成年,即年满18岁;2、精神正常。
(二)劳动成年者。
其要件有三:1、须为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2、须已就业,有固定收入;3、须该收入足以维护相当于当地民众一般水平的生活。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达到一定年龄但尚未成年或虽已成年但精神有疾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及后果的自然人,从事与其年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资格。
(一)限制的内容1、范围上的限制。
这类自然人一般可以从事:(1)满足日常生活的、定型化的、标的不大的民事法律行为;(2)只获得法律上的利益而不承担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3)某些以人身为基础的权利,如发明权等。
2、程序上的限制。
在上述范围之外,倘欲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则须取得法定代理人同意。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年满10周岁的未成年非精神病人,但不包括劳动成年者。
2、有部分意思能力的精神病成年人。
(三)精神病人的限制行为能力宣告精神病人充分限制行为能力要件,经其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其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制度,即为对精神病人的限制行为能力宣告。
其要件如下:1、须受宣告人为精神病人;2、须受宣告人具有部分意思能力;3、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4、须由法院审理、宣告。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完全不赋予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不能独立实施任何行为。
其外延如下:1、不满10周岁者;2、年满10周岁无意思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能力救济无行为能力人,仍然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不负担义务并且不损害他人的行为。
(三)精神病人无行为能力宣告1、须受宣告人为精神病人;2、须该精神病人无意思能力;3、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4、须由法院审理、宣告。
监护一、监护的概念和沿革监护是指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履行监督和保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被监督、保护的人,称为被监护人。
二、监护制度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为权利说,该说认为监护是一种身份权;二为义务说,该说认为监护制度并未赋予监护人任何利益,而只是课以沉重的负担,因此就事实而言,监护是法律课加给监护人的片面义务;三是职责说,该说认为监护制度纯粹为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决不允许监护人借监护以谋取自身利益。
三、监护人的职责与权限(一)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二)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三)代理被监护人进行各种民事活动;(四)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并对被监护人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五)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1、不履行监护职责,致使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2、监护人因故意或过失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3、在监护关系存续中,侵害被监护人人身权益的。
四、监护的设定(一)法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法律直接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不问其是否愿意,都应依法律规定履行监护职责。
1、对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
我国《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规定了四种:第一种是未成年人的父母。
第二种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丧失监护能力时,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
第三种是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可以担任监护人。
第四种是在没有上述三种监护人的情况下,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对精神病人的监护。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下列六种人可以担任监护人:一是配偶;二是父母;三是成年子女;四是其他近亲属。
五是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六是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
(二)指定监护指定监护是指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由法院或有关单位为被监护人指定监护人的制度。
1、对未成年人的指定监护。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对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的,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
2、对精神病人的指定监护。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对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其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决。
(三)约定监护约定监护是指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由其中一人或数人担任监护人而形成的监护。
(四)委托监护委托监护是指监护人以协议的方式将自己的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他人担任监护人而形成的监护。
四、监护关系的开始、变更和终止(一)监护关系的开始1、监护开始是指监护人应该开始履行监护职责的时间。
一般而言,以法定监护方式确立的监护人,监护自被监护人出现监护事由而开始;以指定监护方式确定的监护人,监护应在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依据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指定监护人的决定生效之时开始。
(二)监护人的变更有三种情况可以引起监护人的变更:一是依协议变更监护人;二是依有关单位或人民法院的指定而变更;三是依人民法院撤销原监护人及另行指定而变更。
(三)监护关系的终止监护关系的终止可分为自然终止和因人民法院的撤销而终止。
1、自然终止。
自然终止是指随着一定时间的到来,监护关系终止,而不需任何机关或组织进行正式宣布。
2、因撤销而终止。
这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被监护人或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的申请,宣告撤销监护人,监护关系即终止。
宣告失踪制度一、宣告失踪的概念和条件宣告失踪是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依法宣告下落不明满一定期限的自然人为失踪人、以结束其财产关系不确定状态的法律制度。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自然人失踪具备要以下条件:(一)必须是自然人处于持续下落不明状态;(二)必须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
“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三)必须由该自然人的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利害关系人的范围一般包括:1、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近亲属,如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2、与被申请宣告失踪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如债权人、合伙人、对该自然人有监护责任的人。
(四)必须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
二、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1、为失踪人确立财产代管人。
2、财产代管人的职责。
管理失踪人的财产,代替失踪人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三、宣告失踪的撤销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下落时,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撤销对其所作的失踪宣告。
失踪宣告一经撤销,代管人应当将其代管的财产交还被宣告失踪的人、并把代管财产期间的财务账目结清。
对于财产代管人已经支付的费用,除非能够证明代管人存有恶意,不得追回或要求赔偿。
宣告死亡制度概念:宣告死亡是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宣告其死亡,从而结束以其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
一、宣告死亡的条件根据《民法通则》第23条的规定,宣告死亡应具备以下条件:(一)须自然人下落不明达法定期限。
1、一般情况。
须失踪人下落不明满4年,此为普通期限。
2、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须失踪人下落不明满2件,此为特别期限。
3、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适用4年期限。
(二)须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在宣告死亡的申请中,利害关系人受下列顺序的限制:(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