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忠县中学曾金邓小平同志早在80年代就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我们的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培养守法习惯,学会应用法律,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工程,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
实践中,我努力探索多种途径,创设各种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和实践。
一、挖掘课本资源,培养法律素养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法律素养。
而现行的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法律内容,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法律。
这些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编写的,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条款说教,而是设计了许多案例、情境、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识,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
当然要想把法律知识讲透,需要很多案例材料,而教材中就有许多经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课本资源是可以拿来就直接用的,且每位学生手中都有,很好把握,这样既方便、快捷、直观,学生也易接受。
例如在课中出相关的例题,郭大爷女儿五年前病故,留下一子甲。
女婿乙一直与郭大爷共同生活,尽了主要赡养义务。
郭大爷继子丙虽然与其无扶养关系,但也不时从外地回来探望。
郭大爷还有一丧失劳动能力的养子丁。
郭大爷病故,关于其遗产的继承,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为第一顺序继承人.B.乙在分配财产时,可多分.C.丙无权继承遗产 D.分配遗产时应该对丁予以照顾。
答案ABCD. 在本题中,郭大爷的女儿先于郭大爷死亡,根据《继承法》第11条的规定,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为继承,郭大爷女儿的儿子甲作为其晚辈直系血亲,可以代位继承其母亲及郭大爷女儿的份额。
郭大爷的女儿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甲只是代替其母亲继承,因此,同样代替其母亲的继承序位,即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因此,A是正确的。
根据《继承法》第12条的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结合本题,女婿乙作为丧偶女婿,对郭大爷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在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B正确。
根据《继承法》第10条的规定,享有继承权的子女指的是具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本题中,继子丙与郭大爷没有形成抚养关系,因此,不属于继承人,无权继承郭大爷的遗产。
因此,C是正确的。
根据《继承法》第10
条的规定,郭大爷的养子丁具有继承人的资格。
根据《继承法》第13条的规定,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因此,D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政治老师完全可以在例题或案列中注入法制知识。
例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维护受教育权》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小梅受教育权受到侵犯”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通过学生充分讨论,从而得出: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可采用非诉讼或诉讼方式加以维护。
再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第五课《隐私权》时,就运用了课本中这样的案例: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属的信件。
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者管理的权利。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上述行为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
再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相关链接”中隐私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的相关内容。
备课时,我都认真查阅和筛选一些典型案例,课本中的是首选,但也适当补充,灵活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
如我在讲《财产留给谁》时,就运用了课本中这样的案例:晓军的父亲病逝后,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谁可以继承晓军父亲的遗产?未成年人晓军能继承吗?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利用课本知识就解决了大问题,同时还讲了相关链接中财产继承权对未成年人的有关规定。
再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当时我除了课本中的案例外,又补充了近几起发生在本校园内的打架事件以及近五年发生在玉屏县境内的重大刑事犯罪案件,这也很有说服力。
所以,作为老师应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二、结合教材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结合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我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将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了解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了解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了解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增强依法办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如:我在教学“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列举了生活中的事例:小红芳8岁时,父母离婚,小红芳被判给了爸爸。
可不负责任的爸爸将她推给了奶奶,对她不闻不问,也不给抚养费;妈妈每月按时支付抚养费,三年后,妈妈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
小红芳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几年后,小红芳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高一级学校,可没有钱交书学费,无奈之下,小红芳将父亲告上法庭,追索抚养费和教育费……经法院调解,小红芳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向往已久的高一级学校。
这正是依据了
《婚姻法》的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子女有要求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礼仪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做法律的宣传者。
如让学生收集和做些社会调查,这样就能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政治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三、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简单化,也不能生搬硬套
要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只有从教材出发,捕捉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远流长的“活水”。
同时要掌握“渗透度”。
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
而在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
总之,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
伴随着生理、心理上的变化,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因此,在这一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对其今后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我们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共撑起一片蓝天。
为我们的祖国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