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概况》选修课课程论文选题及要求一、要求1. 课程论文内容应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涉及英美两国历史、政治、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有关内容及以上方面的中英对比等。
严禁抄袭,如发现,一律按作弊论处。
2. 英语写作,800-1000字,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在内3. 英文摘要8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4. 参考文献资料3篇及以上。
5. 参考文献:引用国外作者的文章按作者姓名英文字母先后排序,引用国内作者的文章按拼音顺序。
包括文献编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集名、期刊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等。
论文用A4纸单面打印,装订(页面设置为:左2.8,右2.5,上2.5,下2.5,行距固定值18磅)。
6. 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位于页面底端居中。
二、上交时间13-14周三、封面及正文格式说明青岛农业大学全校选修课(宋体二号)英美概况课程论文(宋体一号加粗)论文题目(宋体3号)学生专业班级英语2007级3班学生姓名(学号)XXX ********二O一三年五月XX 日论文格式要求题目字居中On Wordsworth and Emerson’s Conception of Nature(加粗Times New Roman小三空一行)Yu Lianjun(Times New Roman加粗四号)Class 2, 2007,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加粗Times New Roman小四号空一行)Abstract:(加粗Times New Roman小四号)The mid-20th century has brought with it many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Key words(加粗Times New Roman小四号):Changes; Progresses; Study;Language (Times New Roman小四号空一行)华兹华斯和爱默生对大自然的不同理解(宋体四号空一行)摘要(加粗宋体小四号):本文旨在通过对华兹华斯和爱默生诗歌的比较和分析来理解两人对于自然不同的把握。
(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关键词(加粗宋体小四号):自然;超验主义之自然;消极心态;个人主义(宋体小四号空一行)1. Introduction(加粗Times New Roman四号,不用单独一页,接在关键词后)The mid-20th century has brought with it many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Times New Roman小四号行距20磅)2. Wordsworth’s Conception of Nature(Times New Roman四号)2.1 Wordsworth’s Living Backgrounds(Times New Roman四号)The mid-20th century has brought with it many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Times New Roman小四号行距20磅)2.2 Instruments(Times New Roman四号)In the 19th century, romanticism prevailed as the literary mainstream throughout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in the romanticist movement.(Times New Roman小四号行距20磅)3. Conclusion (Times New Roman四号)(参考文献和上文之间空一行)References (Times New Roman四号)包括: 作者姓名、出版年月、文献题目/书名/文集名、期刊名、出版单位、文献编号等。
1. Brown, P. & S.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英文书名用Times New Roman斜体5号)2. Goffman, E. 1967. International Ritual [M]. New York: Pantheon.3. Li, Charles N. & Sandra A. Thompson 1974. An Explanation on Word Order Change[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2.(英文刊物用Times New Roman斜体5号)4.蔡金亭,2002,英语过度语中的动词屈折变化——对情状体优先假设的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中文刊物用宋体五号)5.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汉语书名用宋体五号)参考文献补充说明参考文献反映课程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
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中外文献资料。
每一条目首行顶左页边起头,第2行起与首行文字对齐。
引用国外作者的文章按作者姓名英文字母先后排序,引用国内作者的文章按拼音顺序编码在后。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作者的姓名全都按姓+名的顺序给出全名。
英文仅第1作者的姓名(或汉语拼音姓名)按照姓+名的顺序给出,姓与名之间加英文逗号,其他作者的姓名按其本来顺序给出。
如果英文文献上的作者署名是全名,参考文献条目中一般应给出其全名,否则可仅给出作者名的首字母和姓。
中外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
同一作者不同出版年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年的出版物按照文献标题首词的顺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顺序加a b c以示区别。
外文论文(包括学位论文)的篇名以正体书写,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
篇名和书名的首词、尾词以及其他实词的首字母大写,除非原文或原书的标题仅其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在每一文献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尚未出版之会议论文为[R],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D]。
期刊名称后的数字是期刊的卷号,通常是每年一卷,每卷统一编页码。
如没有卷号只有期号,则期号须置于圆括号内;如有卷号但每一期单独编页码,须在卷号后标明期号并将期号置于圆括号内。
每条顶左页边起头,回行时悬挂缩进2字符。
文中引用文献采用夹注,形式为:(作者姓/名年代:原文页码)例如:随着语篇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只有把交际过程的所有因素都包容进来时,语篇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和描写”(Dogil et al. l996: 481)。
(1) 期刊论文1. Bolinger, D. 1965. The Atomization of Word Meaning [J], Language 41.2. Li, Charles N. & Sandra A. Thompson. 1974. An Explanation on Word Order Change[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2.(英文刊物用Times New Roman斜体5号)3.蔡金亭,2002,英语过度语中的动词屈折变化——对情状体优先假设的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中文刊物用宋体五号)4.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论文集论文1. Bybee, Joan. 1994.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Systems[A]. In William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张伯江,2004,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A]。
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
(3) 网上文献网上文献应注明其网址和读取日期,如:1. Jiang, Yan. 2000. The Tao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 Elementary Textbook on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hk/~cbs/jy/teach. htm (accessed 30/04/2006). (4) 专著1.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M]. New York: Holt.2. Brown, P. & S.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英文书名用Times New Roman斜体5号)3.吕叔湘、朱德熙,1952,《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4.王力,1980,《音韵学初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汉语书名用宋体五号)(5) 译著1. Nedjalkov, Vladimir P. (ed.) 1983/1988. Typology of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 trans. BernardComri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夸克,伦道夫、西德尼·戈林鲍姆、杰弗里·利奇、简·斯瓦特威克,1985/1989,《英语语法大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王国富、贺哈定、朱叶等译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索绪尔,费尔迪南·德,1949/1985,《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沙·巴利、阿·薛施蔼、阿·里德林格编,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