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认识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写作常识。
过程和方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研读文本,体察文章主题与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心,感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培养快速阅读长文,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分析本文的文学性,即富有特色的语言、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多种修辞及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富于变化的艺术结构;艺术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一、把脸藏在月光背后有谁在意我们的生活(那英《一笑而过》)1、介绍“山西黑砖窑案”(浏览图片):2007年5月,在中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震惊党中央和国务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此事作了重要批示,要求迅速破案,这就是“山西黑砖窑案”。
一些孩子因为年龄小、涉世未深,只身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下、马路边等地方被人贩子或诱骗或强行拉上车,以500元的价格被卖到山西黑窑场做苦工,最小的只有八岁,做大人都不愿意做的重体力活。
还有许多苦工是被骗或强拉来的智障或残疾人,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然而这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和黑窑主却把他们逼到了地狱,沦为了现代“包身工”。
后来这些黑心窑主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2、包身工是什么人?包身工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
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她们向带工老板立了包身契,靠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取的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听天由命,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的无偿劳动者。
他们的年龄和你们相仿,知识的阳光却照耀不到他们;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辛苦劳作,却几乎得不到回报;他们甚至都已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他们只是一群生物,他们的名字就叫包身工。
他们的每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包身工》。
二、今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老狼《同桌的你》)1、时代背景: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话还得从头说起。
在20世纪30年代,具体来说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
2、作者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
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3、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三、希望你能明白,我在这里等待(五月天《明白》)1、字词检测。
蠕动(rú)拷绸衫裤(shān)呵欠(hē)睡眼惺忪(xīng)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褴褛(lánlǔ) 游说(shuì)荤腥(hūn)执拗(niù)吆喝(yāo)佳肴(yáo)轧票处(gá)搅拌(jiǎo)露骨(lù)揩地板(kāi)生杀予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2、小组合作,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年龄:性别:绰号: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劳动待遇:来历(身份):3、包身工的一天。
(1)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说起。
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3段,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信息?明确:起床时间:四点一刻(早)。
居住坏境:挤、差、脏、乱。
工人状态:精神麻木。
可归纳为:恶劣的居住条件。
(2)接下来是早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2-13段,总结一下这两段中的信息。
明确: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
可归纳为:恶劣的饮食条件。
(3)吃完了所谓的早餐,他们就该上工了。
大家快速阅读25-27段和32段,只从纱厂内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惩罚两方面来分析。
问题: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和会受到哪些惩罚?明确:自然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
人为惩罚:工厂: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带工老板:殴打、饿饭、吊起、关黑房间。
这些可以归纳为:“恶劣的工作环境”。
四、相逢是首歌,眼里没有春天的海, 青春不见绿色的河,同行是你和我的悲歌(俞静《相逢是首歌》)请找出本文描写了哪些人,并给这些人分类。
第一类情与爱它对我来说,已再没勇气去触摸(欢子《其实很寂寞》)⑴厂房里面的包身工,以芦柴棒和小福子为代表。
⑵鉴赏芦柴棒的故事。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问题1:文章倒数第四段中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动词有哪几个?明确:抓、摔、踢、泼。
问题2: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
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问题3:这些吃人的家伙为什么要这样给她“医”病?明确: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短短的一段文字把资本家及其走狗惨无人道的剥削制度揭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带着强烈愤慨的心情向人世间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芦柴棒‘露骨’的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
这是作者含着眼泪在控诉!“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⑶鉴赏小福子的故事。
问题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明确: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问题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明确: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问题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明确: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问题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明确: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具体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
可以看出中外剥削者凶残的面目。
小结:小福子人人得而欺之,表现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
第二类再苦再累咱不怕,就怕老板不给钱(大庆小芳《打工赚钱回家过年》)外头工人,第23、26、33段----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多一种自由,多一种权利,这就是宁愿饿肚子的自由,随时可以调厂和不做的权利;贿赂工头的权利。
第三类在我的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周杰伦《七里香》)带工老板、老板娘、东洋婆、打杂的、拿莫温、小荡管等。
课文随处可见。
五、我是真的真的与众不同,真正为你心有独钟,因为有你世界变不同(陈晓东《心有独钟》)问题研讨:《包身工》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1、烧得疲劳,追得疲劳(麦浚龙《生死疲劳》)正如《生死疲劳》画面组合一样,本文在写作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典型的场面描写----点面结合。
知识储备: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场面描写要总景分人,面点结合——两个“基本点”;场面描写除了写场景,也要写人物,整个场面的全景是“面”,场中的主要人物是“点”;写作时要做到面点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即略面),又要选好角度,分别主次,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即详点)。
本文点面结合的主要表现:全天是面,作息时间是点;起床、吃粥、上工、收工四个场景中,集体速写是面,个人勾画是点;多镜头剪辑,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2、彼此不嫌弃,彼此不分离,时时刻刻都要在一起(苏杭《我们的小情歌》)思考:场面与场面之间怎样衔接?明确:根据需要,用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内容衔接,构成了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作格局。
⑴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说明议论)明确: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