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完成反射的条件 反射弧的结构保持完整性
足够强度的刺激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现象
结论: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 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直径可达1mm,是研究生物电的理想材料。 兴奋的实质是电流,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如假设成立,Na+是以何种方式通过神经细胞膜流向膜内的? Na+会一直内流吗?
K+低 K+高
Na+高 Na+低
如上述假设成立,减小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Na+浓度, 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如何变化?
K+低 K+高
Na+高 K+低 Na+低 K+高
如何解释动作电位由+35 mV下降到0,最后恢复
为-70mV的静息电位? K+外流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会一直外流吗?
K+外流后,神经细胞内外K+浓度差会变小,K+外流的动力 减小。另外由于K+外流,使细胞内外电位差加大,向内的电场 力会阻止K+外流。当向外的化学驱动力(K+浓度差)和向内 的电场驱动力达到平衡时,K+停止外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稳 定在-70mV。
协助扩散。K+外流的动力则是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后 来科学家分离出了膜上的这种载体蛋白,称作K+通道蛋白。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低 K+高
如假设成立,增大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K+浓度,静息电位 的数值会如何变化?
增大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K+浓度,则神经细胞内外K+浓度 差变小,K+外流量减少,静息电位数值会变小。科学家曾做了 这样的实验,的确如此,从而验证了假设。
资料:在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有部分K+流到了膜外,部分Na+流到膜内, 但恢复静息后,经测定,细胞内的K+浓度和细胞外的Na+浓度与静息时几乎 相同,这说明必然存在某种机制将流入细胞内的Na+重新转运到细胞外,否 则随着兴奋次数的增多,膜外的Na+浓度会越来越低。同理,也必然存在某 种机制将流出细胞的K+重新转运到细胞内,否则细胞内K+浓度会越来越低。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低 K+高
依据资料,并结合细胞膜内K+浓度远高于膜外 这一事实,提出合理假设来解释膜内电位比膜外低
(内负外正)这一现象。 K+外流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低 K+高
如假设成立,K+是以何种方式流向膜外的?K+外流的动力 是什么?
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
总结:
4.关于递质 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
递质发挥作用后很快会被酶分解,或者重新吸收回突触 小泡,为下一次兴奋地传递做准备。因此一次递质的释 放只能引发突触后膜发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
思考:若因某种原因递质未被酶分解或运走。会有什
么结果? 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性的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
如一人从高空摔下,颈椎骨折,请分析患 者全身的运动和感觉情况?
头面部的感 觉和 运动 正常。脊椎断面以下的躯 体和四肢既无感觉,也无 法完成随意运动。但一些 非条件反射活动是可以完 成的,如排尿反射,但由 于膀胱壁感受器产生的兴 奋传到脊髓后,无法沿上 行传到神经传导大脑皮层 的躯体感觉中枢,故无尿 意,也叫小便失禁。
(3) 传递方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思考】若A、B神经等长,在一端给予相同 刺激,则哪一条神经支配的肌肉最先收缩?
刺激
A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突触延搁的特点
结论:反射弧中突触越多,兴奋传递越慢
总结:
4.关于递质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实质是_胞_吐_ _,利用了 细胞膜具有_流_动_性_的特性。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
④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细胞 内的Na+泵出,将细胞外的K+泵入, 以维持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 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 准备。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静息时: 内负 外正
刺激
刺激部位: 内正
外负
形成
电位差
产生 局部电流
导致
兴奋向前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小结:
(1) 传导过程: 刺激→电位变化→局部 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 奋部位
传入神经
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节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 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 跃状态的过程。
反射的过程
①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兴奋沿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 传导; 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 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④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 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⑤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①刺激b点,电流计发生 2 次 方向 相反 的偏转。 ②刺激c点,电流计发生 1 次偏转。
六、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 高级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 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运动 的低级中枢)
下丘脑
(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 分泌的中枢, 参与生物节律
的控制)
脑干
(有调节呼吸 、心血管运动 等维持生命必
隙,实质是释放到了_组_织_液_,因此神经递质属于内环
境的成分。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与_高_尔_基_体(细胞 器)有关,此外还需要_线_粒_体_供能。
神经递质有两大类:兴_奋_ _型_递质和抑_ _制_型_递质。前者
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后者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
生抑制。乙_酰_胆_ 碱_是最常见的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 后膜上的_特_异_ _性_受_ _体_结合,发挥作用。
树突
细胞体
轴 突


轴突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
2.神经系统
脑 周围 神 神经 经 系统 脊
神 经

中 枢
脊髓 神



脊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
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
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
持续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已知ab=bc=cd=de ①若刺激a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 ②若刺激c点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③若刺激e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再向左,偏转两次。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产生电流要求有电位差,所以需要测量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直径小于0.5μm
当将两个微电极都放在神经细胞膜外时,在示波器上 没有记录到电位差,说明神经细胞膜外各处电位相等。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当将一个微电极的尖端刺穿细胞膜瞬间,便可通过 示波器记录到-70mV的电位差,表明膜内电位比膜外电 位低了70mV。
内环境稳态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 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pH值、渗透 压、温度的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学习是神经系 统不断接受刺激, 获得新的行为、习 惯和积累经验的过 程。记忆是将获得 的经验进行储存和 再现。短期记忆主 要和神经元的活动 及神经元的联系又 关。长期记忆可能 与新突触的建立有 关。
要的中枢)
大脑皮层功能区
躯体运动中枢
书写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中枢
排尿反射:
感受器 (膀胱壁)
传入神经
上行传导束
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 (脊髓)
下行传导束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
1、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的 生理功能。
2、各神经中枢彼此联系,相互调控。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K+低 K+高
Na+高 Na+低
结合膜外Na+浓度远高于膜内这一事实,如何解释膜电位 由-70 mV逐渐减小到0,并出现+35 mV这一现象?
假设:膜电位发生反转是由Na+内流引起的
K+低
Na+高
K+高
Na+低
协助扩散。Na+不会一直内流, 因为Na+内流后,神经细胞内 外Na+浓度差会变小,Na+内流 的动力减小。
K+低
Na+高 K+低
K+高
Na+低 K+高
K+低 K+高
Na+高 K+低 Na+低 K+高
请问上述资料中,将流入细胞内的Na+重新转运到细胞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