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民俗学研究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齐如林1,张宪昌2(11聊城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东聊城 252059;21聊城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最终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

如何将人民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

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关键词: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视听复合;互动;人文环境中图分类号:K 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1-0062-06 我们人类的文化传播活动,经过了20世纪,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媒介迭加过程,来到了21世纪的网络传播时代。

新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旋律构思五彩缤纷的时代,又是一个文化传播高度民主化与自由化的时代,文化传播的一切都带有合理性和可能性。

因此,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所有环节上,挑战与机遇,竞争与发展,碰撞与包含,理解和宽容,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且应积极面对及利用的现实。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演变人类历史上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到文字,从广播到电影、电视,再到网络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代,对话是人们生活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各种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是非常活跃的。

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化以及相关的表达文化和其他口头传承艺术,自此开始世代传承下来。

中世纪开始,人类进入了以书写、文本为标志的文字传播和印刷传播时代。

书写这种传播方式虽然使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得以记载和保存,但它却丧失了口语传播的当下性、即时性和现场感,与音乐、节奏、庆典和宴饮等一系列的超语言因素剥离开来,同时也抛弃了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泯灭了其中双向、互动的对话精神。

20世纪,人类进入到以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为标志的电子传播时代。

“收音机的对象是世界,而不是个人。

”[1]于是,个人性的传播完全被公共性的传播所取代,因而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时代。

在此,人的感官“延伸”,使听广播的听众和看电视或电影的观众在声音和图像面前完全沦为一个失去了言说权和书写权的被动“受众”,一个无法参与的、剩余的“他者”。

可见,大众传播离口语传播的那种当下性、实时性和即时性越来越远,使直接参与的对话愈发变得不可能,因而沦为纯粹的“独白”。

从上述意义来说,文字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的出现,对非物质文化传播尤其对口头传承艺术是一场“灭顶之灾”。

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负载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使命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民族“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

进入20世纪末,出现互联网这种所谓的“第四媒介”,人类进入到波斯特所谓的“第二媒介时代”。

[2]收稿日期:2007-11-14作者简介:齐汝林(1981-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民俗学硕士,聊城大学学报编辑,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张宪昌(1956- ),男,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民俗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26第4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N o 11,20082008年3月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Serial N o 110迅猛发展的网络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迁。

互联网不仅适用于大众传播,而且也应用于人际传播。

网络全方位、立体型、双向地延伸着人的所有感官,使上网的双方获得亲密的接触,并且实现了能够共享同一人文环境的“虚拟社区”。

由此,人类重归“亲自接触”的口语传播时代。

总之,文化传播归于对话。

由此,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必须在对话和交流的土壤中才能获得真正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

而这仅仅是个前提,不能忽略的问题是,现代社会的民众能否以久违的激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话优势,传承而非走马观花似的遗弃代表着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中的实践,还需要我们立足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土壤,并深入探索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

二、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 网络时代传播的土壤 能够实现互动与对话,营造必要的人文环境,网络时代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播的客观条件。

而真正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还是人心向背。

一个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疯狂满足物质欲求而不惜丧失灵魂和精神的群体,是不可能给予非物质文化足够重视和关注的。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土壤,首先需要解决人们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最为重要的一点,五花八门的网络时代里,我们必须以尊重和亲近的态度拥抱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不等于低俗,民间不等于无价值,风俗不等于迷信。

俗的意义有两种:一是通俗;一是低俗。

通俗是一种风格,不等于没有文化,没有思想。

土气不等于低俗,洋气也不见得高贵。

只有民间的,才是世界的。

只要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能引起百姓大众共鸣的就是有价值的。

民间和官方并非意义和价值的分水岭。

风俗是一种普遍的民间文化现象,在任何民族中、任何社会阶段、任何国家中都存在,在今天它还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言,既有情,又有信仰,那我们民族的前途就是“有望的”了。

要认识到,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最深厚的战略资源。

随着西方思潮、理念的大规模入侵,相当数量的民族传统文化趋近消亡,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正在削弱。

曾几何时,吃麦当劳,啃比萨饼,喝咖啡,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成为时尚,而对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熟视无睹。

长时期文化交流的“逆差”和“赤字”所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金钱的损失,而是民族文化的丧失,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

作为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文化认同较之于军事意义上的国防更为牢固和稳定。

如今,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已深入人心,而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资源的文化经济必将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 DP达到3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将会出现消费转变和结构的重大调整,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快速增加、消费‘拖物化’等趋势”。

[3]因为就人的本性而言,人的物质需求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却是无限的。

事实上,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宰”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已经开始显现。

比如,“原生态”大型艺术表演、各地的民俗风情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就是例子。

也只有在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播的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上,强调特殊性、多样性的网络对话,才能搭建起一个能容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诸多诉求,而不仅仅是追求同一和普遍民主的新的公共领域———“电子民主广场”,最终构筑一个媒介学者霍华德・莱恩格尔德所倡导的“意义共享”的“网络社区”。

[4]三、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三种方式:一是少数人专事学习传承;二是立法保护,如法定民族节日等;三是划定“保留地”或称整体保护。

但就开展情况来看,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还停留在一个发掘和宣传阶段,比较多的还只是在政府及学术研究的范围内,并没有广泛地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仅靠一年一度的“文化遗产日”,362008年第1期(总第10期)齐如林,张宪昌: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媒介的相关报导,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间歇性活动就能保存下来的。

如何将广大群众纳入到保护大军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

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诉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联网,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一级传播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库及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1)基础信息数据库基础信息库应容纳尽量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承传人、保护方法与传承方式等信息,让数据库作为向百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中心和代言人。

在这里,应该可以寻找到鄂伦春人一匹烈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打不尽的生活及其信仰和习俗,可以看到鄂温克人猎熊的生活和隆重仪式,蒙古族的歌舞和“长调”,以及赫哲人的生活和渔歌《拉网小调》,等等。

2006年以来,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运河文化研究,山东聊城大学建立了中国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运河沿岸的文化古迹、遗物逸事、风俗人情等统统搬上了网络,这一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对于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2)理论科研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学科的建设落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体系的形成,乃至于国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存有神秘感、片面性和局限性,给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带来困难。

近些年来,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研究对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他们从本学科的建设、社会学、人类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一般理论诸多角度作了尝试,发表了许多颇具学术造诣的专著、论文,填补和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领域。

然而我们现在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大范围的交流,只限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杂志,许多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宣传推广。

理论科研数据库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已有的和最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科研成果收录进来,为理论科研者提供一个“科研数据库”,不仅扩大了科研成果的交流范围,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老百姓从理论层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3)商业信息数据库在传统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文化附加值、文化效益(由文化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集文化传承、修身养性、欣赏娱乐等多元价值功能于一体的传统文化项目,具有更多的产业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营活动,还包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地、模具、物品等)两大类,现实中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附着于外观、样式、色彩等物质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限的文化多样性。

所有的这些信息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信息,对于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商业价值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信息资源库就是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信息收录进来,这相当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一个大型广告平台,不仅可以增强普通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也可以通过这一举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赢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