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教案
即使是同在一片土地上也可能受到新生文化的影响。前几年,就有人把《茉莉花》改编成通俗化的歌曲。
因此,我们说,事物永远是运动的,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剩下一些时间我演奏《茉莉花》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和教师加以反复的训练让学生熟练并正确的掌握歌曲。
学唱新歌:
(1)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初步感受乐曲)
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的速度、力度、表达的情景等。
请学生跟着录音轻声哼唱。
(2)教师教唱二声部。(教师唱谱学生唱词)
使学生逐渐熟悉并可以唱准歌曲的旋律,然后配上歌词
(3)请学生试着分析歌曲的结构,以此了解歌曲两个声部的进行方式(时分时合,支声复调)
教学活动4
总结、补充、拓展
《茉莉花》以它优美、婉转的旋律,打动了我们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心。歌中溢发出来的是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本质。
那么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常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如:传到东北,受到当地民歌、二人转的影响。传到国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单是音乐,其他的文化也如此。
2.指导学生从风格、调式,语言上比较河北民歌《茉莉花》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的一一同。
3.指导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组成。
教学资源
1.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
3..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情景引入:展示图片茉莉花及河北山水风光(营造氛围从生物角度了解茉莉花)
教学活动2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欣赏《歌唱美丽的家乡》。
体会山间、田野的农作时的乐趣和快乐。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欣赏江苏民歌如《茉莉花》。
聆听录音,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旋律、风格是什么?
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同一首民歌在不同的地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即民歌的流传变异性。
学生思考:
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 莉 花》 号子 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 山歌 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 歌》 小调 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学生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活动3
欣赏民歌: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欣赏《众人划桨》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农家干活时发出的声音,深刻体会劳动号子的力量。
《茉莉花》教案
盘县平关镇中学毕冉
课题名称
《茉莉花》
科目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5分钟)
学习者分析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条件的落后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在音乐发展方面不是很全面。比如:对乐理知识的掌握就很欠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不是很强,这都长期需要专业教师培养,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2.正确掌握歌曲中的不同节奏型。
3.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并与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歌。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会歌曲河北民歌《茉莉花》,了解歌曲的主旋律、风格,锻炼学生的配个能力。
2.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现歌曲,丰富歌曲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要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感受二声部的和谐,使其能充分体会歌曲的旋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