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二年级上次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题《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规律的含义;懂得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明确规律和规律的表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规律与规则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比较能力。

3.觉悟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学难点规律的含义教学方法对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观点——展示材料——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对教学难点则采用讲读法: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解决问题——教师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有机统一。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计思想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具体的事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归纳,上升为抽象的哲学道理,注重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过那英的《雾里看花》这首歌?[生]听过(没听过)。

[师]想必听过的同学对歌中的歌词还有印象吧?有一句是这样唱的: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么老师就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了,这句歌词所表达的一种苦恼是什么?[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不清楚这个世界……[师]的确,我们可以看出,这句歌词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我这个世界看清楚。

好像歌中唱的世界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

难道我们所处的世界真的是这样的吗?[生]不是![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就通过今天的课程来擦亮我们的双眼,看看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

在第二节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不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认识,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但这个过程到底是毫无秩序、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课第三节第一框题的学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讲授新课】[师]我们一起看一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自然界:太阳系运行模式图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认识(我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党初期七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大十六大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板书)[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太阳系的运行模式图。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有没有规律可循?[生]都绕着太阳转、它们有不同的轨道……[师]就像大家看到的一样,八大行星都是沿着各自的轨道不偏不移地绕着太阳转,而且这是一种持久、稳定的状态,他们的移动是有秩序的,不是随意运动的。

其实不止是太阳系的运行,我们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样的例子?[生]水往低处流、春去秋来、太阳东升西落……[师]就像大家说的一样水往低处流、春去秋来、太阳东升西落,包括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青蛙冬眠春晓等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会反复地出现,有规律可循。

另一个问题又来了,除了在自然界中是这样的,还有没有其他领域也是这样的呢?[生]人类社会。

[师]是的,人类社会。

我们都知道,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形态在不断地更替,社会制度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个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地向前发展,有些社会制度有可能被跨越,但是它们的发展顺序是不会改变的。

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具有某种确定不移的秩序,有规律的。

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来分析。

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就以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来作为例子。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旗帜作为指导。

在成立之初,党就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经过了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统一的思想,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十五大郑重决定:把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现在,我们人类步入了21世纪,中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郑重决定:把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从我们党指导思想不断的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人类的认识是永无休止的。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发展。

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可见,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虽然各种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还是有着共同的特性,它们的共同特性是什么?从哲学上讲,什么叫做规律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大家阅读课本73页到74页的小字部分。

2.规律的定义、共同特性(板书)[师] 老师收集了一些现象的熟语,大家看一看,并结合刚才阅读的内容讨论一下,它们是不是都是规律呢?(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A.红灯停,绿灯行B.生物体的新陈代谢C.喜鹊叫喜,乌鸦叫丧D.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分析、点评)(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力强加的联系(板书)[师]在这些熟语中“红灯停,绿灯行”是交通规则,是人制定的,是主观的,可以废除和修改,不属于规律;“新陈代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化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的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固有的自我更新过程的联系,不是外力强加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对立阶级之间的联系,它是阶级社会本身固有的联系;喜鹊和喜事,乌鸦和丧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是外力强加的,是主观想象的,不是规律,因此,B、D属于规律。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固有的,唯心主义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要么认为规律是“客观精神”强加给事物的,要么主张规律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这些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是否承认规律是事物所固有的这一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规律上的根本分歧。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联系,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都能构成规律呢?接下来我们来看规律的第二个共同特性。

(多媒体显示)——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师]大家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一下,画中的人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2)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后,老师进行分析、点评)[生]因为苹果落地是现象,不是万有引力本身;因为画中的人把现象和本质混淆了……[师]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

因为“苹果落地”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联系,通过感官可以感知到;而万有引力是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稳定的深刻的东西,是人无法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这也就是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联系,也有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而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板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能够体现出规律是本质联系这个特性。

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会上下波动,但不论如何变化,都是在围绕价值上下变化。

所以,价格的波动是现象,而价格和价值之间的联系是规律。

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它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

这种联系是人们的感觉无法感知的,所以规律是无法感知的。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规律是无法认知的呢?大家一边看74页到75页的课文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不是。

规律与现象还有密切的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可以要靠抽象思维,通过现象去发现和认识规律。

[师]是的,牛顿就是从诸如苹果落地等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就是从大量的商品供求、价格的变化中揭示出了价值规律。

当然,通过现象揭示规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抽象思维,付出十分艰险的劳动和汗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才能认识和把握。

因此,在牛顿、马克思等伟人的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总之,搞清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不至于使我们混淆合乎规律的现象与规律本身,理解现象用户本质的联系又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条理地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填一下这个表格,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经过了辨析以后,我们一起来做一道分类题。

看看这些说法属于规律还是现象?(多媒体显示)规律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现象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变化④水往低处流⑤苹果落地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师]大家都做得非常好,相信大家对规律本身和规律的现象都能够很好地区分了。

以上讲的这些内容就是规律的第二个共同特性,也就是是规律是事物运动中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

接着让我们再来看看规律的第三个共同特性。

(3)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板书)同样地,我们通过例子来对这个特性进行理解,大家请看大屏幕。

(多多媒体显示)典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师]请同学们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这位宋人为什么会受人取笑?他做错了么?[生]他死守着树桩,不懂得变通;他有侥幸心理,期待不劳而获……[师]大家都分析的很对,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大家再阅读一下课本75页的第4、5自然段,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这位宋人错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以为只要有过一只,就会有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师]对。

在我们的周围大家可以发现,有的现象是重复出现的,但是有的现象是绝无仅有只出现一次就不再出现的。

重复出现的是受某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支配,不重复出现的则完全是一种非本质的、偶然的碰巧,与事物的发展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兔子总有生死,这是必然的,这是由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兔子在树桩上撞死却是极其偶然的。

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他把偶然的现象当作必然的规律,那是十分可笑的。

说到这我们又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偶然联系,什么又是必然联系呢?[生]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或者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就是偶然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