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摘要个体主义方法论以个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整体主义方法论以社会整体作为所有解释的出发点。
文章探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溯源并指出争论的实质及其发展。
文章对方法沦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决定论;方法论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问题的提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在西方社会科学界由来已久,双方的争论旷日持久,难有定论。
尽管如此,由于这种争论涉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之一,学者们不断地重温和深化双方之间的争论。
可以说,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研究领域的一对最基本的范式之一。
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欧社会学界对“行动”和“结构”问题,以及以科林思为代表的北美学术界对“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综合趋势的出现,对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综合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关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原因,虽然已经有过大量的论述,却依然存在不足。
简要地说,以往关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着重讨论双方在“整体观”上的对立及其原因,但是,对于双方在“个体观”问题上的对立及其原因则重视得不够。
本文力图阐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双方既在“整体观”上,也在“个人观”上形成了对立。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分析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对立所在及其认识论根源。
由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甚多,本文不可能一一重述它们的观点,而只能纲要性地概括双方的主要论点,并着重分析二者对立的实质所在。
二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概述(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溯源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一个松散、模糊的词,它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宗教的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总的来说,个体主义是关于个人在社会行动和事物中的自主性的观点和学说。
哲学领域的个体主义主要是认识论的个体主义,它将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看作是知识的基础。
政治学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主张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反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干预和剥夺。
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市场的自由运作,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
宗教个体主义集中体现在新教主义,它主张个人通过在世俗世界的勤俭奋斗和建功立业来获得上帝的青睐、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主张社会现象最终只能通过个人以及有关个人的事实来解释。
社会学的个体主义主要也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个人主义方法论思想源于早期的原子论假说。
原子论假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细分的,整体可以从部分中求得,为人们提供一个对事物结构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则和一个从次一层次去寻求原因的研究方法。
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本身则“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
1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就是人的本性从不完全到完全的发展过程。
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雏形:整体只能从它的构成部分获得解释。
中世纪唯名论认为,共相不过是名称,个体先于1段培君,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分析传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3共相。
哈耶克曾转引了卡尔·普里巴拉姆的观点:“个人主义是哲学上唯名论的必然结果2。
唯名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个别”是一切分析方法的初始点。
唯名论的分析方法最后在霍布斯那里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述。
霍布斯认为,在我们能够认识整个复合物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那些被复合的东西。
因为只有通过它的组成要素,才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件事物。
作为社会复合体的组成要素,正是霍布斯哲学理论中所说的人。
近代以后,原子论思想在物理学、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社会科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撑。
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最初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韦伯基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
他认为社会中的集体构造只不过是特殊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个体才是这些特殊行动的唯一载体。
而社会学则是一门“社会行动”的科学,个体行动是社会过程的原因,社会学要对社会过程及结果作出说明,就必须研究个体行动的主观意义。
(二)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溯源整体主义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社会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社会整体显著地影响和制约其部分的行为;个人行为应该从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宏观法则及个人在整体中的作用演绎而来。
整体主义的所有形式都把社会整体置于首要位置,并认为社会整体是个人行为的影响者和约束者。
它关注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社会影响,集中考察社会制度、惯例等如何制约个人行为。
整体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论述,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就是用整体思想构建的。
中世纪,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演变为经院哲学的“实在论”和“唯名论”两种思潮。
实在论者认为,整体先于个体而存在;而唯名论者则认为,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
尽管这种争论是为了论证教权与皇权哪个更高的问题,但无形中却对后来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近代以有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则为整体主义方法论提供启发和信念支撑。
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生物学的进化论、细胞学等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必2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6须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事物。
社会学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他认为“如果把社会分割为若干部分而分别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对社会的条件和社会的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在社会学中只有一种正确的途径即方法论整体主义,也就是“借助于整体的系统观察各个部分”。
作为孔德的继承者,杜尔克姆在其名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对待,社会不是人为的,它不仅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反而对个人施加强制力。
因此,绝不能把社会事实化约为个人的心理层次而加以研究,只能用一个社会事实去解释另外一个社会事实。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方法论中始终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探索的出发点,这些“社会事实”是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它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因为它独立于个人之外并且可以观察,其存在不依赖社会成员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且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3它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发挥制约性影响。
整体主义方法论背后也同样隐藏着本体论预设,即社会本体。
社会本体是所有解释的出发点,而社会自身则不能由个体行动来解释。
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那里,社会科学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内涵虽有变化,但仍有共同接受的基本观点:社会整体是不同于个体集合的真实存在,虽然社会不能脱离个体存在,但社会也不能还原为个体。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之类的宏观社会现象才是社会学分析的对象,而不是个体行动。
一种社会现象只能通过另外一种社会现象解释,而不能用个体现象去解释。
相反,个体现象则只有在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理解,社会结构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力量。
三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争论的实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在于:是从个人、个体出发去说明、解释经济与社会现象还是从社会的整体即社会制度、组织、群体等非个体的关系、事实等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
其焦点在于:在说明、解释社会现象时,社会的整体现象是可还原为个体的,还是不可还原的、独立的和自成一格的现象,3(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12哪一种说明是更带有根本性质的说明。
方法论个体主义者难于解释个体是如何过渡到整体。
整体主义方法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所谓“整体性悖论”: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体,只有认识了个体才能认识整体。
整体确实不能归结为体的总和,但是任何整体又不能脱离个体,所谓“自成一体”的存在,并不是排斥个人的单独存在。
社会生活现象如果脱离开个人活动,那就会成为一种先验的、神秘的东西。
如何界定整体也是整体主义方法论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小至家庭、企业,大至利益集团、国家,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性,它们也是“个体”,特别是相对于更大的整体而言,更是如此。
同样,任何个体也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部分,是诸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人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就是一个整体。
四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双向度对立及其原因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之间的对立并不仅仅限定在“整体观”上,同时也表现在“个体观”上。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是双向度的,双方既在“个体”问题上同时又在“整体观”问题上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立场。
当然,毋庸质疑,“整体”与“个体”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从分析的角度探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各自在“整体”和“个体”问题上的立场,将有助于发现双方对立的实质所在。
(一)在“整体观”上的对立严格来说,个体主义并不拒绝使用“社会”的概念。
但是,个体主义者所使用的“社会”一词的含义与整体主义者所使用的是不同的。
在他们看来,社会不过是许许多多个体的集合、相加或汇总,社会整体的属性、性质、特征或状态只能从个体的属性、性质、特征或行动来得到解释,因此,整体可以还原为个体。
从个体主义者这种原子主义和化约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可以化约、还原为个人,并通过个人的属性、状态和行动来得到最终的解释。
社会整体与部分(个体)之间的区别不过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不同。
造成个体主义在“整体观”上的化约主义和原子主义的认识论原因在于它强调了分析主义的思维方式。
它在注重分析的同时,忽略了综合和直观。
而任何总体在分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可能造成某种信息的丢失。
因此,分析固然是综合的基础,却不能以牺牲综合和直观为代价。
而个体主义在用分析主义的立场来解释社会的时候,恰恰丢失了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即结构的信息。
与个体主义相对立,整体主义者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社会整体观。
他们认为,社会整体不仅仅是其构成元素的总和,相反,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比这个“总和”更多的属性,即结构属性。
这种结构属性既不是来源于个体本身,也不是个体的属性可以解释得了的。
社会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差异。
造成这种质的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整体、社会制度或宏观社会现象具有一种超越个人的结构,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在时间上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而不断延续,在空间上超越了个体的有限活动范围而扩张。
因此,社会不但不能还原为个体,相反,这种社会结构成为决定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原因性力量。
对整体主义者来说,社会学分析的单元不应该是个体,而应该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一类的宏观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