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太阴脾经经穴歌[日期:2009-04-22]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 (一)足太阴脾经经穴总歌1.足太阴脾经经穴穴名歌脾经隐白始甲根,大都太白有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直上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来,府舍腹结大横开;腹哀食窦天溪交,周荣循腋下大包。
2.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大趾内侧起隐白,节前大都后太白;节后一寸叫公孙,踝前凹陷商丘存;踝上三寸三阴交,再上三寸漏谷眺;膝下三寸地机连,胫踝内陷阴陵泉;血海膝膑上二寸,海上六寸有箕门;冲门距中三寸半,耻骨上缘便可扪;斜上七分到府舍,舍上三寸至腹结;大横四寸距脐排,直上三寸号腹哀;中旁六寸肋间量,五窦四溪三胸乡;二肋成荣接经气,腋中六肋大包是。
(二)足太阴脾经经穴各歌1.隐白大趾甲根隐白居,安神统血补中虚;便溏腹胀头昏厥,崩漏癫狂惊厥宜。
取穴:姆趾内侧趾甲旁约0.1寸。
针灸法:浅刺0.1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益气统血,安神定志。
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烦心多梦,昏厥,惊风,足趾痛。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治疗便血。
②配委中治疗衄血。
③配血海、大敦治疗月经过多。
④配胃俞、足三里、天枢治疗腹胀。
⑤配厉兑、神门治疗多梦而烦。
文献报道:隐白配大敦点刺出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温灸隐白穴(两侧轮换灸约l小时)治疗血虚所致的慢性齿衄;温灸隐白治疗放置节育环后的月经过多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2.大都(附:太白)大趾节前立大都,健脾和中胃可苏;肠鸣腹痛呕吐泻,热病心烦亦可舒。
太白为输依次后,痔疮胸胀痢同图。
取穴:姆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用:健脾助运,解表安神。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泻泄,便秘,热病,心烦。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消化不良。
②配中冲、关冲治疗四肢厥逆。
③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崩漏。
④配经渠治疗热病无汗。
附:太白取穴: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善噫食不化,胸胁胀痛。
临床运用:①配公孙治疗腹胀、食不化。
②配内关、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
③配大肠俞、天枢治疗便秘。
④配然谷、大肠俞治疗肠痈。
文献报道:温和灸太白、丰隆治疗脾虚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3.公孙公孙一跖基底缘,八脉会交冲脉连;腹痛肠鸣泄泻痢,心烦狂妄肠风痊。
取穴: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针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胃,化湿理中。
主治:胃痛,呕吐,腹泻,泄泻,痢疾。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治疗胃、心、胸疾病。
②配足三里、梁门治疗胃痛、吐酸。
③配冲阳、足三里(灸)治疗脚气。
④配百会、人中、合谷治疗癫狂痫病。
⑤配束骨、八风治疗足趾麻痛。
文献报道:针刺患者健侧的公孙、太白穴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针刺公孙、内关、足三里控制化疗所致的胃肠反应;针刺公孙、三阴交等(泻法)治疗脉管炎所致的足剧痛都有较好的疗效。
4.商丘内踝前陷是商丘,利湿和中胀满消;泻痢疸黄癫痫恐,转筋呕吐痛能休。
取穴: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活络。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癫狂,足踝病。
临床运用:①配承山治疗痔疮、大便难。
②配天枢、阴陵泉治疗腹胀、腹泻。
③配风池、廉泉治疗舌强、言语不利。
④配内关治疗呕吐、太息。
⑤配中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5.三阴交阴交踝上三寸安,健脾通经力不凡;腹泻肠鸣经事乱,遗精脚气便溲难;阳痿疸黄身倦怠,阴挺痿痹疝同还。
取穴: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湿,调气通络。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临床运用:①配血海、关元治疗月经不调。
②配合谷、太冲治疗难产。
③配水分治疗单腹胀。
④配阴陵泉、中极治疗癃闭。
⑤配归来、太冲治疗疝气。
⑥配承山治疗胸膈痞满、痔疮、睾丸肿痛。
文献报道:针刺三阴交、肾俞穴治疗肾绞痛;皮内针留置三阴交穴治疗遗尿症;针刺三阴交穴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术后排尿困难;针刺三阴交、涌泉治疗产后少乳都有较好的疗效。
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内关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有一定疗效。
提示:本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交会穴。
注意:孕妇禁针。
6.漏谷(附:地机)漏谷沿胫上地机,瘕症脚气痹多需,肠鸣腹胀溲难下,足痿遗精癔并医。
地机渗湿能消水,经事不调食不思。
取穴:三阴交穴上3寸,胫骨后缘。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渗湿,利尿消肿。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脚气。
临床运用:①配太冲治疗小便不利。
②配血海、足三里治疗膝腿部麻痛。
③配大陵治疗癔病。
④配曲泉治疗血瘕。
⑤配阴陵泉、三阴交治疗下肢重痛。
附:地机取穴:阴陵泉穴下3寸,胫骨后缘。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渗湿,调经理中。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临床运用:①配中极、三阴交治疗痛经。
②配水分治疗水肿。
③配脾俞、足三里治疗腹痛、腹泻。
④配血海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文献报道:针刺地机,上下午各l次,治疗痛经疗效很好。
7.阴陵泉胫踝下缘阴陵泉,健脾化湿疸黄痊:腹胀溲难腰膝痛,带下遗精水肿连。
取穴: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健脾利湿,益肾固精。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中风,带下,阴挺。
临床运用:①配水分、中极治疗癃闭。
②配三阴交、日月、胆俞治疗黄疸。
③配水分治疗水肿。
④配地机、下脘治疗少腹急坚。
⑤配涌泉治疗中风昏迷、昏厥、小儿惊风。
⑥配关元治疗小便不利、尿失禁、下肢痿痹。
文献报道:针刺阴陵泉、三阴交(行泻法)治疗尿闭有良效。
8.血-海髌上二寸血海名,散风活血并调经;诸疮丹毒荨麻疹,漏崩能摄热能清。
取穴:髌骨内上缘上2寸。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化湿,散风,调经统血。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隐疹,湿疹,丹毒。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治疗痛经。
②配隐白治疗血崩。
③配曲池、委中治疗荨麻疹。
④配梁丘、膝阳关治疗膝关节痛。
⑤配冲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
文献报道:针刺血海治疗经期头痛;针刺血海穴并艾条悬灸关元穴治疗慢性荨麻疹;针刺血海,大幅度捻转,强刺激治疗皮肤瘙痒症都有良好的疗效。
9.箕门箕门阴股两筋间,祛湿能通水道艰;清热可疗痒湿疹,尿遗淋浊一针还。
取穴:血海穴与冲门穴的连线上,血海穴直上6寸。
针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l寸;可灸。
功用:健脾利湿,通调水道。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五淋。
临床运用:①配行间、然谷治疗淋证。
②配三阴交治疗腹股沟淋巴结炎。
③配合阳、三阴交治疗带下。
④配三阴交、会阴(灸)治疗阴囊湿疹。
文献报道:针刺箕门穴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推拿箕门穴治疗非阻塞性癃闭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10.冲门(附:府舍)府舍冲门近股沟,疏肝调气带能收;漏崩疝气和淋浊,湿热能清积聚瘳。
取穴: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
针灸法:避开动脉,直刺0.5~1寸;可灸。
功用:清利湿热,调理气机。
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临床运用:①配气冲治疗带下。
②配大敦、三阴交治疗睾丸肿痛。
③配太冲治疗疝气。
④配关元、中极、三阴交治疗尿闭。
⑤配血海、天枢治疗症瘕。
文献报道:箕门、冲门、急脉等穴行温针灸,加用6805电针仪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有一定的疗效。
附:府舍取穴:冲门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中,疏肝止痛。
主治:腹痛,疝气,便秘,积聚。
临床运用:①配足三里、合谷、内关治疗腹痛、积聚、浮肿。
②配内关、上巨虚治疗霍乱。
文献报道:针刺府舍、天枢、上巨虚治疗阑尾炎;针刺府舍、关元、阴陵泉治疗子宫脱垂都有较好的疗效。
11.腹结腹结脐旁可祛寒,温中理气治痉挛;冲心咳逆和肠疝,腹痛绕脐泻痢安。
取穴:府舍穴上3寸,大横穴下l.3寸。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温脾止泻,理气降逆。
主治:腹痛,胁肋痛,气上冲心,咳逆,泄泻,疝气,便秘。
临床运用:①配天枢、足三里治疗腹痛、泻痢。
②配阳陵泉治疗胁痛。
③配太冲、三阴交治疗疝气。
④配神阙治疗绕脐腹痛。
12.大横大横平脐四寸开,温中通腑秘能排;腹胀肠鸣泄泻痢,肠痈肠痹积虫裁。
取穴:脐中旁开4寸。
针灸法:直刺l—2寸;可灸。
功用:温中散寒,通调腑气。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临床运用:①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腹痛、泻痢。
②配带脉治疗腹水。
③配大肠俞、支沟治疗便秘。
④配四缝治疗肠道蛔虫病。
⑤配中脘、天枢治疗慢性胃痛。
文献报道:针刺大横穴治疗尿失禁病;针刺大横、足三里用补法;针刺中脘、三阴交用泻法,治疗震颤麻痹性瘫痪都有较好的疗效。
提示:针刺大横穴可使腹部对感应电刺激的痛阈升高。
13.腹哀横上三寸有腹哀,便溏能止秘能开;和中利湿还清痢,腹痛肠鸣饮食呆。
取穴:大横穴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针灸法:直刺l~1.5寸;可灸。
功用:健脾和中,通腑利湿。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临床运用:①配支沟、阴陵泉治疗胁肋疼痛。
②配太自治疗饮食不化。
③配中脘、足三里治疗腹痛。
④配天枢、隐白治疗胃痛吐酸。
14.食窦食窦前胸五肋间,吞酸嗳气逆能还;上焦邪实胸中满,腹胀胁疼痰饮安。
取穴:第五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或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清上焦水邪,和中下气。
主治:胸胁胀痛,噫气,反胃,腹胀,水肿。
临床运用:①配膈俞、三阳络透刺郄门、阳陵泉治疗胸胁满痛。
②配列缺、天突治疗哮喘。
15.天溪(附:胸乡)前胸四肋有天溪,理气宽胸咳喘施;乳少乳痈身乏力,侧身疼痛痹同医。
三肋胸乡宣肺气,可疗胸胁胀难舒。
取穴:第四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降逆。
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尺泽、膻中治疗胸痛。
②配天府治疗咳逆上气。
③配侠溪治疗乳痈肿溃,胸胁满痛。
④配乳根、足三里治疗乳汁不足。
附:胸乡取穴:第三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O.5-0.8寸;可灸。
功用:宽胸理气,定喘止痛。
主治:胸胁胀痛,胸痛引背,咳喘,胸闷短气。
临床运用:①配内关、心俞治疗胸痛彻背。
②配列缺、膻中治疗咳喘。
16.周荣前胸二肋取周荣,清肺祛痰咳喘同;理气可疗胸胁满,肋间疼痛也为功。
取穴:第二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6寸。
针灸法:斜刺后向外平刺0.5-0.8寸;可灸。
功用:宣肺平喘,理气降逆。
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食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