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袁文良樊艳萍张清海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9期
摘要介绍了人工影响天气发展概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发展概况;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P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331-01
郏县是平顶山市烟叶生产大县,地处暖温带。
每年6—8月是烟叶旺长期及采收期,受当地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该县经常遭受冰雹灾害侵袭,且受灾地点多集中在茨芭乡、白庙乡、城关镇、堂街镇等烟叶主产区域。
每次雹灾后,灾区的烟叶基本绝收。
为消除冰雹天气对烟叶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人工影响天气是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一种科技措施,开展了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概况
1958年我国进行第1次人工增雨作业,20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自行设计建造的云雾物理实验室并结合外场试验,开展了北方层状冷云和南方对流云人工增雨试验研究,并对北方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利用干冰催化增雨试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对云水含量、云滴尺度谱、云水含量等参数进行探讨,建立了一些降水物理模型,初步建立了有关人工增雨科学的基础。
80年代,我国首次从美国引进了机载云降水粒子测量系统(PMS),并改装了云物理考察专用飞机(伊尔-14),开展了我国北方地区层状云人工降水试验研究,通过对上述综合观测资料并结合层状云数值模式分析研究,建立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适宜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云系的云物理概念模型,使我国在人工增雨的科学概念与作业技术上的认识获得了了突破性的进展[1]。
50多年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经过逐步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在技术水平的多个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应急工作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从原来主要以抗旱、防雹为目的,逐步拓展到森林防火、水库增蓄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多个应急应用处置领域。
郏县主要是从1996年开展了人工消雹工作,到2005年,全县6个乡(镇)设立了10个固定作业点和2个流动作业点,构筑了基本覆盖全县主要烟叶种植区的防雹“天
网”。
在应急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2人工影响天气存在的问题
2.1技术问题
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认识自然云的结构特征及降水演变过程,提出针对性的人工影响天气方法是人工影响天气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应重点加强利用卫星、雷达、飞机等现代探测手段,研究开发多尺度云降水监测技术,完善云降水和人工催化过程的实时监测识别系统;加强利用现代天气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开发多尺度云降水和催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同化技术,提高模拟和预测能力,建立实时同化、预测系统;加强利用监测新技术,完善不同降水云的催化作业条件和实时识别技术;完善不同降水云的播撒方法、工具、时机、部位、催化剂和剂量等技术指标;加强云雾物理和人工催化的室内实验研究,研制高效的成冰催化剂和暖云催化剂,改进催化工具,完善作业催化系统[2]。
2.2投入机制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的现行投资方式是以地方为主,国家级的科学技术试验研究投入较少,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的发展。
今后应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科技主导作用,在经费、装备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特别要搞好郏县烟叶人工防雹作业工作[3],以提高该县烟叶产量。
2.3客观效益评估
效果评估是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关键技术难点。
为使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定量的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是亟待解决和不可回避的科学问题。
目前我国的效果评估中方法统计大多不够严格,物理证据不足,科学基础比较薄弱。
研制物理检验、统计检验和数值模拟预测相结合的效果检验评估方法和经济效益评估方法应是今后攻关的主要任务。
3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建议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虽然在我国抗旱减灾、森林防火、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仍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应急工作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
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3.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能力建设
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加强应急指挥系统、移动探测系统、适合各种云条件的催化作业系统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级应对突发事件组织跨省区联合作业的协调指挥、综合探测及催化作业能力[4]。
3.2有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工作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是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也是世界性难题。
我国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的相关单位虽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评估工作,但其评估方法各有差异,效果也各有不同,需要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3.3制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统一标准
规范、客观的作业标准是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因此建议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条件监测、决策、作业、催化剂及炮弹、火箭弹安全生产等标准的制订。
4参考文献
[1] 陈连友,曹建新,居丽玲.人工增雨作业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3):304-306.
[2] 易亮,祝新建.浅析人工增雨抗旱减灾作业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9):216-217.
[3] 郝克俊,王维佳,徐精忠.关于地面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气象,2010,27(3):33-34.
[4] 李炯卉,赵建北,何山,等.人工影响天气实时通信及数据处理系统[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1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