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学》填空题1-80(已整理).

《海洋地质学》填空题1-80(已整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广袤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地球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的科学。

既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前沿学科(海洋、外层空间和深部地质之一。

2.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

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3.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以及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随着海洋调查技术的革新,海洋地质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古海洋学已成为该学科的前沿。

4.海底是正在进行并且长期接受沉积的场所,与陆上相比很少遭受侵蚀,因而保留了较为连续的沉积记录。

对现代海洋沉积作用和成岩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大大地丰富沉积学的内容,而且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还可以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5.海岸及近岸海底含有锡石、锆石、金红石、独居石、钛铁矿、磁铁矿、金刚石等砂矿床;在深海底表层还分布着大量锰结核、锰结壳,其成分除锰、铁外,还富含镍、钴、铜等,其数量远远大于陆地储量,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堆积生长着。

分布于海底裂谷或扩张中心附近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以块状或软泥状赋存于海底,富含铜、铅、金、银等多种金属,被称为“海底的金银库”。

6.海洋地质学的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重大,她是了解地球发展变化——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键学科,是人类生命、生产与生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7.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历史时期,但是海洋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参与人类活动,则仅有百余年的历史。

一百多年来,海洋地质学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缓慢起步,中期的蓬勃发展和近代的快速腾飞。

8.“乔迪斯·决心者”号共接受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700名科学家上船考察,钻取岩芯累计长达215km,钻探最深达海底以下2111km,钻探最大水深达5980m,共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

1998 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大洋钻探计划。

1999年2--4月,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成功地实施了我国南海第一次大洋钻探第184 航次。

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ODP”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

9.中国IODP办公室设在同济大学。

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由国内1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名高级研究人员组成,包括5名院士。

其主任由中科院孙枢院士担任,副主任为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和中科院海洋所秦蕴珊院士。

10.海洋地质学的发展还表现在近期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如海底石油,陆架砂矿正被开发利用,大洋锰结核和锰结壳、海底热液矿床和多金属软泥已引起广泛的兴趣。

11.至20世纪末,我国已在太平洋初选出两个具有远景的富集多金属结核的矿区,含金属品位均在2%以上,超过了国际开发标准,为向国际海洋组织申请矿区开采权奠定了基础。

12.海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海岸和海底的地貌形态、物质组成、岩石分布、构造特征、海洋沉积等各种地质现象,探讨海底地壳、地幔和各种地质现象的演化、发展规律,从而向海岸和海底索取矿产资源并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3. 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 ,简写ESS正是把地球当作一个由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等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门重点研究地球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学。

14.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体,而具有圈层结构。

从地球的外部到内部,根据其物质成分和存在状态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

15.生物圈可以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其范围应扩展到地球上能够有生物存在的部分,从大陆表面到深海洋底,从大气圈10km高空到地下3km深处均有生物存在,所以生物也构成一个几乎连续的圈层。

或者说,凡是有生物出现并感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都称为生物圈。

16.在上地幔约60~ 250 km范围内,地震波速相对较低,称为低速层(带。

据推测,这是因为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出现高温异常,使这里的岩石温度接近熔点,形成潜柔性的塑性层,或局部呈熔融状态,所以又称软流圈。

此层的存在为板块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17.靠近大陆,位于大洋边缘的水体叫海。

面积小,水深相对较浅(一般在3000m 以内。

海只占海洋总面积的11%,根据其形态,可将海分为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三种类型。

18.需要指出的是,6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海洋学者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相互连接的广大海域,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以及独特的水团结构,是在一个海洋学上有着独特意义的地理区域,并因此将其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洋,称为南大洋。

19.海洋生物对于海洋沉积物的形成、有机质的堆积以及某些矿产资源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

生物骨骼或有机体是海洋沉积物的一种来源;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本身对海洋沉积作用的进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0.大陆架也称陆棚,它是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海海底,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边缘,这个边缘称陆架边缘,陆架边缘以内的浅海海床,便叫大陆架。

21.大陆裙(Continental rise又称大陆基、大陆隆、大陆裾,首先由希曾(B.C.Heezen,1959命名。

它是大陆坡坡麓缓缓向大洋底展布的扇形堆积体,一般分布在水深2000~5000m处,其上半部覆盖在大陆坡的基部,下半部则覆盖在大洋盆地上,是一个地跨陆坡和洋底的沉体,故称为大陆裙。

大陆裙的沉积物往往是由河流搬运、或重力作用沿着陆坡携带而下的陆源碎屑物组成的,在其底部再由底层重新分布。

22.海盆的基底多由超基性和基性火山岩组成,其上覆盖有红粘土及海洋生物沉积。

23.洋脊是由现代地壳最为活动的地带,那里经常有岩浆上升、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其构造与成因,是大洋形成和演化的根本问题。

24.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又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研究矿物则要从了解元素入手。

25.由于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内部结构不同,不同的矿物就具有不同的的形态和性质,人们根据它们就可识别和鉴定它们。

26.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也是反映地壳演化历史乃至整个地球运动的真实记录者。

因此,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岩石就成为研究大陆、大洋地壳发展历史以及探讨各种地质构造的客观依据和物质基础。

27.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早先形成的任何岩石遭受风化侵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硬化而成的岩石。

28.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结构改变使其内部物质发生变化的机械运动成为构造运动。

按其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9.需要说明的是,最近时期的构造运动对于人类的关系最为直接。

如进行水利、国防工程的建设及海岸、港口的开发,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等都要求对最近时期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详细研究。

因此,人们将第四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并作为专门研究对象。

30.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岩层及其地质构造是其演化的产物,也是地质历史的真实记录者。

因此,相对地质年代就可以依据记录在其中的沉积层序、生物演化规律和地质构造关系来确定。

31.地质历史上的生物称为古生物。

保存在地层(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叫做化石。

化石通常是早期的生物遗体或遗迹被后期的碳质、钙质、硅质所充填或交代而石化,或者是早期生物遗体中所含不稳定成分挥发逸去,仅留下碳质薄膜的结果。

32.内动力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结晶能等引起整个地壳或岩石圈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33.地下深处首先发生振动的地方(即地震波的发源地叫震源,它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可将其视作地面上发生振动的中心;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

34.按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深度<70km、中源地震(深度70~300km、深源地震(深度>300km。

35.地震对地面及其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12 度烈度表,仅日本将无感地震定为0度,有感地震分为Ⅰ~Ⅶ度,共8个等级。

目前我国使用的是1980年重新编订的12度地震烈度表。

36. 板块构造学说既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说的引申和发展,又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地球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无数学者广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联合研究的成果,属于世界科学界的共同财富。

37.板块构造学说使得人们对地球的演化可以获取十分简洁的结论:沧桑巨变,抑或大陆的分合与大洋的启闭,实际上就是岩石圈板块的生长、漂移、俯冲与碰撞的历史。

38.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统一超级大陆,称之为联合古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称之为泛大洋。

到了侏罗纪,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分裂成几块大陆并各自逐渐漂移到目前所处的位置上。

现今的各大陆和各大洋都是经过大陆漂移后形成的。

39.板块构造的主要含义是: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上软流圈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板块构造说就是关于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

40.海洋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和海底进行侵蚀、对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的过程,称为海洋地质作用。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用“将今论古”的原则可以查明各种海相地层的成因,探讨地壳和地球的发展演化历史。

41.海洋地质作用的动力包括三个方面:海水的运动,海水的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

42.海水的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海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43.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而十分浑浊的水下高密度重力流,其悬浮物质是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挟带砾石,多发生在浅海或大陆边缘的斜坡上,也可产于湖盆中。

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

44.海水中含有数十种元素,这些化学物质主要以悬浮微粒、胶体和离子三种形式存在。

45.海水的机械搬运指海水对碎屑物质的搬运过程,按物质在海水中的移动状态有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