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价值取向模板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价值取向模板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繁、 难、 偏、 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 正确处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其力图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文素养的内涵, 充分考虑到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 注重语文的文化内涵, 增加了语感和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素养的内容。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方面所承担的任务。其强调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培养发现、 探究、 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注重道德修养、 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总之,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品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面向21世纪的一次重大课程改革行动。根据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调整后的课程结构来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 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其力求体现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是语文教材编写、 语文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 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目标、 内容框架, 提出了语文教学和评价的建议。《语文课程标准》的诞生, 宣告了”语文教学大纲”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 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从起草到正式出版, 按照程序,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多次向教师学者征求意见, 前后修改六七十稿, 从原来的八九万字压缩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从 9 月始, 《语文课程标准》和按这个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经进入三十多个实验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个标准包括”前言”、 ”课程目标”、 ”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课程的内容结合在”目标”中作了阐述。”前言”即是这个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而基本理念又渗透于”课程目标”、 ”实施建议”之中。这个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于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因此学习新课标, 实施新课标, 首要的是要明晰那些支撑整个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
由上能够看出这个”试验大纲”已经在若干程度上反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基本精神。为了证明这一点, 我们不妨简述一下《纲要》中反映出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其基本价值取向
(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发布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由来
6月7 日, 教育部颁布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于 7月27日在《中国教育报》全文发表。《纲要》包括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教材开发与管理、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部分共二十条。《纲要》历经4年多的重复酝酿、 讨论, 集中了众多专家、 学者及一线教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其贯彻了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间, 依据《纲要》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也于 6月公开发表出版。事实上, 早在1999年初, 国家就已经启动了研制语文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 回顾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 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问题和各方面的意见, 调查各地语文教改中的经验, 搜集国外有关母语教育的文件和教材, 探讨国外同类课程发展的动向及原因。在此基础上, 梳理出关于语文教改的一些基本意见。由于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 教育部决定, 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同时, 组织力量修订教学大纲, 针对语文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先推行局部性的改革。由此, 于 公布了小学、 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 中小学语文教材也陆续进行了修订。有一点应该注意: 即此次先行出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 尽管只是一个过度性的文件, 但已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较前有了一定的突破。这一点应该是现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前驱因子。这个”试验大纲”于 3月正式颁布施行。其是在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需要、 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 语文教育讨论的推动下修订的, 其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汉语文的规律。改变按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架, 改变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 淡化过多的分析和重复无效的繁琐机械的操作性技术性训练, 增加了对文学作品诵读的要求, 注重语文学习中的积累、 感悟和熏陶。
4、 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 实践性, 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鼓励专题性、 探究性学习。
5、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6、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满足不同地方、 学校和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