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色追求有效走向深度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周英“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新课改的号角吹响神州大地,给语文教育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遗憾的是,实践中新出现的泛语文、窄语文、非语文现象却呈现出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假繁荣。
深入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非本色现象:虚——训练落空,虚以应付;闹——表面热闹,缺乏深度;杂——个人展示,大量旁观;碎——肢解文本,缺失整体;偏——轻视传授,一味探究;冷——众手不举,百鸟压声。
语文课堂上,语言文字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面对这些,我们不禁追问:语文教育的真谛是什么?语文课堂的根基在何处?语文教学何去何从?千万次地叩问中,“本色语文”“有效教学”“深度学习”的命题日益清晰地呈现于我们的视野——效益是质量的生命线,对教学效率的诉求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洗尽铅华见真淳,语文教学应在“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真真切切”“扎扎实实”中还原本色,回归本位,走向深度。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本色语文教学的研究”这一重要课题,旨在通过反思与研究非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探索与践行有效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形成可供借鉴的教学理论和具体的操作样式,唤醒灵动的生命,打造课堂的精彩,使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
那么,何为本色语文?在专家的指点下,我们明白,本色语文就是扎扎实实学习祖国的母语,它具有三个方面的要点:第一,内容:培养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和精神的陶冶。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本体的学语习文。
第二,形式:通过一篇一篇的课文,来学习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
简而言之,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的的学语习文。
第三,从经验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具有思想工作性,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等多重性质。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回归本色、追求有效、走向深度呢?我们把目光锁定课堂、教师、学生三个基本点,各自为政又相互交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行同步研究。
一、追求本色课堂,提升常态质量所谓常态质量,是相较与公开课、展示课而言的。
公开课、展示课的质量肯定是经得起考验的,可学校里,更多的是随堂课、常态课,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并不仅仅是为了打造精品课,更是要让课题带动尽量多的教师培养问题意识,形成实践探究,整体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抓好了三环: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观(一)集体备课——碰撞、交流中强化教学力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独立研课→初次碰撞→二度备课→再次交锋→三度备课,环环相扣,互为前提,螺旋递升。
1、独立研课——纵横驰骋文本间,万壑千沟了于胸独立研课是静态的个体钻研过程,其目的是要心知肚明,知根知底,简言之,就是明白“备课备什么”的问题,就是解读与备课内容相关的一切资料。
全面的独立研课,应包括四个方面的研读:(1)、研读课程标准。
(2)、要研读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3)、研读教材和相关文学作品。
(4)、仔细研读学生、研读自己、研读现有教学条件。
这四个“研读”是有效备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达到了最佳的研读效果,教者才能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如国标本苏教版第十册16课的《爱如茉莉》一课的集体备课时,每位教师都围绕“四研”开展了细致、认真的前期筹备工作,完成了研读教材、个体设计、问题准备三个主要工作。
每一位教师都能沉浸于文本,与作者共呼吸,与文字同喜忧,继而以陶醉者的姿态走出文本,阐释教材,解剖要点,畅谈设想。
可见,独立研课能使人睿智、广博、深远,能如骏马纵横驰骋原野般自如穿梭字里行间,万壑千沟尽在心间。
2、初次碰撞——各抒已见燃火花,千磨万击达共识独立研课,使教者在几重研读中有了丰富的体验,能较好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构建各自的教学思路。
此时,备课组的聚合,为教师的积淀创设了“喷瀑”的出口,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读情况侃侃而谈,进一步梳理思绪,倾听者专注聆听,或表示赞同,或适时补充,或提出质疑。
初次碰撞,一石往往会激起千层浪,备课组成员各抒已见,慷慨陈词。
席间,彼此擦燃火花,相互引发灵感,通过陈述、辩驳、协商,可以使研课活动动由量变引发质变,相互争议的结果必将使文本的研读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更灵动。
五年级语文《爱如茉莉》一课集体备课时,我们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剖析和课时安排等项目各自发表见解,几番推敲、琢磨,最后形成共识。
我们把《爱如茉莉》的主题定义为“真爱无痕、亲情无垠”,主张通过教学,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一颗真爱的种子,让孩子们体会到:真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真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善意谎言,真爱是轻轻的叮嘱,真爱就蕴含在平凡的小事中,如茉莉般洁白纯净、清香幽远。
基于此,我们决定把第二课时作为备课的重点,并初步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细节描写,并通过抓住细节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之间如茉莉般回味绵长而又了无痕迹的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尤其是读好对话描写,既要读得符合人物的身份,又要读出人物的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染。
我们把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读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领悟什么是真爱”,把难点确定为“如何指导学生理解‘真爱如茉莉’”,把教学方法设定为“抓住细节,品词析句,提炼画面,诗意教学”。
这样的碰撞,其实是一次动态的梳理,去粗取精,提纲契领,使备课组老师在集体的智慧中得益,提升了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二度备课——斟酌学情作策划,八仙过海巧设计教师们经思维碰撞达成共识后,将螺旋行进到二度备课中。
二度备课是独立研课的延伸与发展,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独立研课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深度阅读文本,达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的境界,投入地进,沉醉地出,所磨练的是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
而二度备课中,经集体力量的梳理,教材内容明晰,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凸显,可谓是纲张目举,骨架遒劲,此时所要锻炼的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功底和悟性。
如我们组的小A,在此轮备课中,设计了“复习导入、奠定基调→品味细节、赏读体验→交流感悟、碰撞思维→课外延伸、余音未了”四个充满诗情的环节,环环相扣,落到实处,又与文章和谐互衬。
设计稿中,多处教学细节新颖独到,扣人心弦。
如抓一个“探”字,设疑:轻轻柔柔的,阳光悄悄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有没有暖意?是几度呀?我想,这么一设计,“探”字一定会照亮并湿润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们从心底体味到语言有温度,文字知冷暖。
再如拓展延伸阶段,小A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全文浓缩改编成一首小诗,情意绵绵地读一读,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也来写一写咏唱真爱的小诗,此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精彩纷呈。
4、再次交锋——存同求异争相鸣,聚焦热点细剖析集体备课要的就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碰撞、不断生成、不断完善的过程。
等各位教师根据具体实情写好完整的教案,备课组就迎来了再度交锋。
这次交流,目的是发现各份教案中的与众不同处,明确不同设计的渊源,探讨别样设计的效能,捕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细细剖析,碰撞出新的火花和灵感。
《爱如茉莉》集体备课再次交锋时,发现教师们领悟的几个细节存在较大差异,于是众人打开书本,再次研读,通过字里行间,我们凝缩了吃饺子、奔医院、执手眠等几个经典而隽永的细节,对每一个细节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力图通过这几个感人细节,把文脉打通,前后联系,细致入微地体会父母之间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的真爱。
通过剖析,我们又发现了几处文字密码,如父亲为什么不吃我的饺子,也不听我精心编织的谎言,直奔医院?再如,睡前,父母可能有怎样的对白?夜间,又会发生什么事?这些课文留白处,给学生广阔的想象、说练的空间,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进一步悟情。
通过剖析,我们还发现了,教学本文,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投影、配音等技术,生动创设当时的情境,使学生如入其境,心有灵犀一点通。
5、三度备课——众芳喧妍成一格,删繁就简向深广多次碰撞,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几经推敲,文章的语言、思想、情感已谙熟于心。
此时,再对文中的词句、段落进行“重锤猛敲”,细细咀嚼,教师将钻得更深,研得更细。
再次提起笔来,教师就会对已有教案进行提炼,化繁就简,深入浅出,追求更科学的目标突破方法和更简明的教学步骤。
几经研磨,集体备课走向成熟。
每学期,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就这样的集体大备课形式要经历至少三次,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与交流中,各人都从中收益非浅,集备成为医治教学缺陷、营造教学亮点的关键。
除了大型集备活动,每科组还有小型集体备课,一周一次,课前把本周要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商讨,这样,很好地起到了骨干教师在团体中的引领作用,带动了新教师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学习、运用中提炼教学策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虚、闹、杂、碎、偏、冷等语文教学常见的非本色现象。
但非本色现象好找,非本色语文改造难搞。
本色语文与非本色语文很难定量定性,本色语文缺少可操作的样式,如此研究下去,教师可能陷入迷惘,很难形成可供借鉴的范式,必须找到有形可控的抓手,才能将本色语文的理念实化于具体教学。
为此2007年年末,我们把本色语文的研究重点锁定于“本色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并成功申报了无锡市十一五立项课题《阅读教学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自此,课题研究找到了施力点,课题组成员根据年段特色,在学校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有所侧重地制定了子课题研究方案,在低年段以“体验性精读指导策略”为重点展开研究,中年段以“主题阅读指导策略”为重点展开研究,高年段以“个性化阅读指导策略”为重点展开研究,并在各年级尝试量化阅读指导策略。
通过研究,我校语文课堂能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如今语文课堂上,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花架子少了,扎扎实实学语文成为课堂常态,课堂上,师生依托语文教材,落实语言训练,讲究诵读感悟,注重语言积累,加强言语实践,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教师既关注文本的情感内涵,又关注课文的表达形式,立足儿童的生命状态,努力创设基于文本、发展儿童的情境,扎实进行想象、说话、写话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嘴巴去表达、大脑去探究、心灵去体验,使童真、童趣、童语、童心在儿童语文中唤醒,在教师激发下展现。
语文课有了率真的儿童味,上出了浓浓的本色情。
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策略。
如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想象体验策略”,已经在年级段里进行了推广运用。
从课堂操作与教学效果来看。
这一策略在培养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低学生的阅读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提高。
并相应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