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字,号。
北宋家,家。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
2.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 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4. 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 填空:(1) 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 分; 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 分; 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的心境。
6. 简答:(1)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2)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 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 ”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者()(3) 庭下如积水空明()2. 翻译句子(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附答案】:【一】1、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盖/ 竹柏影也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三】1.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1. 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作者。
(2 分)2. 填空:(3 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2 分)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4 分)8.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9. "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 分)10. 文章"记"的要素是:(4 分)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11.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 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 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_二. 阅读理解、分析。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念无与乐者"" 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4.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 _______ 的美妙境界。
(4 分)15.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 。
(4 分)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 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17.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 分)18.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 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 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越旬而愈,药可治也; 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 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 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 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脊骨。
③瘳: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 分)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 分)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