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
(一)“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1]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追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发展规律
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三方面入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同。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⑶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是劳动人民的实践。
用科学试验的实践推动了社会从机械化到电器化到信息时代的到来。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这一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讲解: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讲解:人类生存----需要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劳动----生产关系。
以封建社会为例。
理解: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适合则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思想、社会意识形态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案例:我们传统的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正在改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奴隶社会代替元素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社会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实现的,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适合到不相适应,然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里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这种阶级斗争最终是以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阶级战胜没落阶级,建立起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合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来解决。
即通过改革的形式来解决。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同阶级社会不同的是这两类矛盾不再是对抗性矛盾。
因为社会主义建立起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人们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执政党代表人们的根本利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又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义各方面工作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人民群众在劳动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
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
如何将新的史学观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呢?一是尝试用各种历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历史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是明确多种历史观的共同价值追求,帮助今天的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以及走向未来的启示。
学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学习人类经济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应该明白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
这些核心价值,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和备考的基本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