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一等奖课件
) 千乘(shèng ) 旌旗(jīng )
凝脂( zhī ) 鼙鼓( pí ) 花钿(diàn ) 龙驭( yù )
马嵬(wéi ) 悄然(qiǎo )
霜华重(zhòng ) 衾 (qīn )
绰约(chuò ) 玉扃(jiōng )
珠箔( bó ) 仙袂(mèi )
解
长恨歌
题 恨是什么意思?谁恨?为什么恨?
: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 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 憾,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代表了 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谁 李隆基和杨贵妃,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
恨 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 -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 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 的转折点。
飘飖(yáo ) 凝睇( dì )
擘 ( bò )
云鬓(
bìn què
)
城阙( ) 萦纡(yíng yū ) 踌躇(chóuchú)
耿耿( gěng )
临邛(qióng )
参差(cēncī )
迤逦( yǐlǐ )
人寰(huán )
自读课文 梳理脉络
①玉环进宫,深得圣宠 ②仓皇西逃,蛾眉香销 ③乱后回宫,彻骨思念 ④道士施法,众里寻她 ⑤送钗寄词,此恨绵绵
为什么产生恨?
内在原因:汉皇重色思倾国 姊妹弟兄皆列土
三千宠爱在一身
直接原因: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杨玉环的美千古传诵,找出你喜 欢的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美貌的诗 句,并加以赏析。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杨玉环的花容月貌 顷刻之间使所有宫娥嫔妃黯然失色。诗人使 用夸张手法,反衬杨玉环倾国倾城之貌。
诗类中。而且,有人考证,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自身遭受 爱情痛苦的深渊时期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 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 允他们的婚事。贞元十年(804)秋,白居易已33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 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 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 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 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 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一首《潜别离》中——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 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杨贵妃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的人物 内心活动。
3.触景生情,渲染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渲 染
耿耿星河欲曙天
从黄昏到黎明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 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 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 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受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 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 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 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 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 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 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 等。
2.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对李、杨的荒淫无度、废弃 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大部分篇幅描 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丁毅、方超在 《(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 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知人论世: 白居易自己编撰诗集的时候,把《长恨歌》列入了“感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 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 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 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 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 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 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 有艺术的感染力。
伤
君臣相顾尽沾衣,
情
东望东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之事,但旧地重过, 玉颜不见,不由伤心落泪。叙事中又增添了一层痛苦 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3.触景生情,渲染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夜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情 入
旌旗无光日色薄。 景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美景衬哀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
触
圣主朝朝暮暮情。
景
行宫见月伤心色,
伤
夜雨闻铃肠断声。
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 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3.叙事见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
触
至此踌躇不能去。
景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玉容寂寞泪栏杆,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杨贵妃的悲 思和寂寞。以美丽洁白的梨花比喻贵妃娇美的容 颜,玉容寂寞,梨花孤独(一枝);玉容流泪, 梨花带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多个相似点。
那么诗人白居易是如何表现 长恨的?
1.烘托。
融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
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 )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 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 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最大的艺术成就
倡导新乐府运动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 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 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易懂
3.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 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被此阃 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 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 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沖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 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 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 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 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 写下了此诗。
长 恨 歌 白
居 易
吊白居易 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 ,晚居香
山,自号 香山居上 ,祖籍山西太原。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潜别离
白居易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 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 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 心无后期。
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 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 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长恨歌》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 读完本诗后,你认为主题是什么?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者的荒 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 分对绵绵长恨的描述,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 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 曲折地讽刺他荒淫吴国而终于自尝苦果。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