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_李萌

收稿日期:2014-08-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BHA110041]作者简介:李萌(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4年11月第13卷第6期Vol.13No.6Nov.,2014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成为今后20年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开始进入工作日程。

从逻辑上来看,学前教育成本应由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分担。

但从现实来看,家庭不仅承担了过多的学前教育成本,而且由于政府投入政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其分担类型也有较大不同。

本文以2000~2012年①《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公开数据为据,通过对官方数据的整理、描述,勾勒出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现实情况,分析其分担类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2012年),《年鉴》囊括了学前教育阶段教育经费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具体数据。

对于《年鉴》中数据的处理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整理收集后直接采用,诸如事业收入中的学杂费收入等;二是通过计算获得,诸如成本分担比等数据。

由于计算方式在下文中有所涉及,故此处不做赘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研究中,研究者的初衷本是探究《年鉴》有记录以来所有年份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情况,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无奈1978~1998年的数据并不完整,采集起来非常困难,2012、2013年的数据暂难获得,故被迫定为研究1999~2011年13年间的具体分担情况。

2.研究内容本文拟以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具体情况及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类型两部分为研究重点。

为了明晰1999年到2011年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具体情况,文章从四个角度发力:比较家庭分担与政府、社会分担,探究家庭在成本分担结构中的地位;厘清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探究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状;计算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探究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压力;挖掘家庭分担比与教办园、民办园比例的关系,探究不同办园体制下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

在呈现、分析家庭成本分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体制状态下的家庭分担类型进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李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

研究发现,家庭是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最大主体,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

由于城乡差异和“公办园偏向”的投入差异,家庭承受的成本分担压力并不相同。

依据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将其划分为“双重减压的家庭”、“单一压力的家庭”、“双重加压的家庭”三种类型。

为减轻家庭尤其是“双重加压的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移成本分担重担,实现家庭分担合理化;二是财政性投入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低收入家庭;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严格规范民办园市场。

关键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家庭分担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6-0101-07行划定。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简单描述统计的分析方法描绘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及发展变化趋势。

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某些数据的计算公式。

第一,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形式为缴纳学杂费,统计年鉴中通常提供“学杂费收入”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借用此数据作为家庭分担的教育成本。

那么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家庭分担比=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年鉴》中部分年份还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在提供“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的情况下,家庭分担比例的计算方式为:本年实际收取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第二,由于要准确测量政府财政投入在学前教育成本中的分担比例并不容易,因此,这里我们以政府拨款在幼儿园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近似代替政府在幼儿园层面办学经费的成本分担指标[1]。

即学前教育成本中的政府分担比=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②/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第三,由于《年鉴》中并没有把“社会投入经费”单列出来,因此必须借助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经费、家庭学杂费的数据计算得出。

即社会投入经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这种计算方式也并不是准确无误的,它极易把原本隐藏在统计数据之中的家庭交纳的赞助费等纳入社会分担经费之内,扩大了社会投入的基数)。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的社会分担比=(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杂费)/幼儿园教育经费总支出。

二、呈现与分析在探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时,研究者大多把目光聚焦到政府或是社会分担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家庭这一分担主体。

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现实状况关乎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否符合我国居民需求,对于家庭成本分担研究的欠缺,使得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愿景变得难以触及。

因此,对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作一全方位的透视变得很有必要。

1.家庭成本分担与政府、社会成本分担的比较虽然学前教育的成本需要各受益主体进行分担的政策已经得到研究者的普遍认同,但在各分担主体应该投入多少经费、分担多少比例的问题上尚无明确的标准。

因此,探究家庭在三方分担主体中的分担地位是验证我国学前教育成本结构合理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1)家庭投入经费与政府、社会投入经费的比较投入经费体现了各分担主体对于教育投入的绝对量。

绝对量虽不如相对量能反映出家庭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中的相对地位,但能反映出与政府、社会相比较,家庭投入经费的基数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1999年到2011年13年三方投入经费虽有波动,但从总体上来看呈上升趋势。

家庭学杂费投入在2007年和2010年这两年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

2007年之前,家庭经费投入低于政府和社会投入,在三方分担主体中投入经费最少。

但在2007年,社会投入降到最低值604758(千元),与此同时家庭投入则依旧保持增长趋势,这就使得家庭学杂费的投入不再是最少的,而是介于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之间。

2010年是家庭投入和政府投入发生变化的分水岭。

这一年,家庭投入经费横冲直上,超越政府财政投入,成为三方分担主体中投入最多的一方。

而在此之前,家庭投入经费远低于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且差距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2)家庭分担比与政府、社会分担比的比较分担比是反映分担主体分担教育成本多少的指标,它以分担主体分担的教育金额与教育支出总金额的比率来表示,该比率越大表明分担主体承受的分担压力越大。

在上文中,笔者已明确了分担比的计算方式,在计算出各分担主体的分担比例值后,得出如图2所示的比例趋势。

图21999-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家庭、社会分担比例趋势图11999~2011年我国学前教育政府、家庭、社会投入经费趋势从整体上来看,家庭分担比一直保持着曲折中上升的趋势。

与投入经费发展变化趋势相一致的是,2007年和2010年仍然是家庭分担比富有戏剧性变化的两年。

截至2006年,与成本分担比徘徊在20%的社会相比,成本分担一直不超过20%的家庭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

家庭分担和社会分担远落后于政府分担。

2007年,家庭分担与社会分担发生逆转,在三方分担比中占据中间位置,此时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角依旧是政府。

家庭一跃成为主角是在2010年,分担比例占到53%,而政府分担由前一年的历史最高值69%降到历史最低值34%。

成本分担的“绝对主角”就由分担学前教育一半以上成本的政府变为家庭。

2.家庭经费投入及分担比的发展变化趋势将家庭的成本分担状况与政府、社会的成本分担状况进行比对,是把家庭成本分担置身于宏观系统中进行探究。

对家庭自身的分担现状进行简要描述则是从微观系统出发,更为细致地把脉家庭分担的基本状况。

家庭学杂费投入及家庭分担比是了解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现状的两个重要指标。

如图3所示,家庭学杂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以前学杂费投入变化甚微,从2007年开始,家庭对于学杂费的投入提高到4826441(千元),比上一年增加了3064604(千元)。

2008年、2009年两年又保持平缓趋势。

2010年家庭学杂费投入急剧增长到38419749(千元),其数额是2009年的6倍,家庭学杂费投入越来越多,且涨幅惊人。

从图4中可以看出,1999年到2009年家庭分担比例一直不大,最高时为2007年的0.31,最低时为2006年的0.14,就分担比例来看,此时家庭承受的分担压力并不大。

2010年,家庭分担比一跃变为0.53,成为成本分担的最大主体,情况变得不容乐观。

家庭分担比在2011年虽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分担了总成本的一半。

随家庭分担比增长的无疑是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

3.幼儿园收费所占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家庭以缴纳学杂费的形式直接承担教育成本。

家庭可支配收入是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它是反映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指标[2]。

幼儿园收费(即生均学杂费)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数据)之比能够反映出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比值越大表明家庭承受的经济负担越重。

其中,幼儿园收费=统计年鉴中的学杂费收入/在园幼儿数。

由于支付能力的差异,幼儿园收费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情况要分城市和农村两条线进行分析。

就城市居民而言,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故承受的经济负担相对要小。

截至2010年,幼儿园收费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2010年以后大幅上涨到7%。

这一占比,相对而言,在城市居民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与之对应的农村居民的情况则并不乐观。

与城市居民的情况相仿,2010年仍是一个分水岭。

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虽比城市居民教育支出负担重,但占比未出现超过5%的情况,2010年情况发生急剧变化,幼儿园收费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剧增到22%。

这一比值的变化,无疑使学前阶段的教育费用成为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从图5中我们看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所承受的经济负担一直较重,从2007年开始城乡差图31999~2011年家庭学杂费投入图41999~2011年家庭分担比图51999~2011年生均学杂费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③比距逐渐拉大,2010年差距达到顶峰状态,2011年稍有回落,但与之前几年相比,城乡之间需要填补的沟壑更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