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与改善方法-教育文档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与改善方法-教育文档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与改善方法学业不良是指学生个人心理与行为的不完善、不健康状态。

一、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一)认知结构的缺陷过去往往把学习能力差或学业不良归因于一般智力差。

认知心理学家则对智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智力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将来工作的成就相关性并不很高。

对学业不良学生的研究证明,头脑中特定知识和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

用布鲁纳的认识结构学习理论来分析,学业不良的学生就是因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的缺陷。

学业不良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为:1、知识的表征的不恰当与知识的“僵化”。

表征是指知识或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于大脑之中,即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示的,学业不良学生的知识表征不恰当,就好像书架上的书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很难找出其中想象的一本那样,不利于该知识的检索、提取和运用。

2、知识类型方面的缺陷。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主要分为三类: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所谓描述性知识,指关于佛罗里达的事实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指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使用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或算法。

学业不良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往往这二类知识缺陷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缺乏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和思维的知识,主要表现为不能恰当地使用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记忆,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对学业不良学生来说,策略性知识的缺乏,必然影响其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与获得。

(二)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等。

有些学业不良的学生正是由于学习动机不足,才导致学习成绩不好。

主要原因:1、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

家庭和社会作为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影响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的家庭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过得去”就可以;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的考虑什么专业赚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隐形原因。

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学生的学习需要。

目前随着经济体制转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实行缴费上学,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

2、学习教育的某些缺陷。

研究表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模范作用、学校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态度等都极大影响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

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有的老师欠缺教育技巧;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品德恶劣,对学生态度粗暴。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色倾向。

从生理上来看,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系统。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活动从内心出发,使意识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提高学习效果。

相反,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果。

如抄袭作弊,平时作业不会做,抄答案;考试监考不严,可以看别人的,久而久之,抄袭成了习惯,没有一次作业不和别人对答案,没有一次考试不看别人的,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靠虚假的成绩来自我安慰。

(四)学习兴趣低下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而不是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低下形成原因有内外因之分,1、外因:①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各科作业量过大等;升学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②家庭因素: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家庭人际关系冷漠,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2、内因: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对学习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一直薄弱等。

(五)学习情绪不佳学习情绪的好坏可用“认知失衡”理论来理解。

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又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导致一种“紧张感”。

为了解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因此产生认知动机,努力求知。

一旦学习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认知不平衡所引起的紧张感便得以解除,进而产生一种轻松、愉悦和满足的情绪体验。

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认知动机起了一种强化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获得能加强认知动机,知识越多的人越求知,学有所得则学而不厌。

而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总是得不到解答;或面临一个新知识怎么学也学不懂。

此时认知不平衡引起的紧张感不仅得不到解除,而且逐渐加剧,并引发困惑、苦恼和失望的消极情绪。

这种消极情绪对认知动机起着“惩罚”作用,最终他们会采取放弃思考的态度。

越是学无所得,则越发怕学、厌学,加之知识的系统性和积累性,便容易使学业不良学生形成知识缺陷和认知动机缺失的恶性循环。

二、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改善方法(一)学业不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水平低是学业不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为学习动机的不足所抑制。

如何调动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习动机是一个关键。

学习动机激发的途径主要包含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个方面:1、外部动机激发。

首先,适当地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要与学业不良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

奖励要注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因为对学业不良学生而言,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肯定,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微笑等社会性强化。

惩罚包括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和取消某种喜爱的刺激(如取消娱乐活动等)。

但若惩罚不当,非但不能改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反而是会强化这种行为,引起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其次,创设合作型课堂学习环境。

目前教学中的弊端之一是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

因此,应通过建立合作的课堂学习的方法,如改进评分方法,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性。

2、内部动机激发。

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他们才会学习付出努力。

内部动机激发的措施主要包括:(1)帮助学业不良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学业不良学生在教师、同学的眼里往往是“嫌弃儿”的角色。

这种角色地位深深影响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课堂学习更加反感、敌对。

相反,如果采取像让小学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的角色,要求他们课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某种辅导,这样,学业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测验焦虑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极改变。

(2)为他们创设成功地机会。

学业不良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学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学业不良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业不良学生的调查表明:27%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6%的学生是因为应付各科学习和作业太累失去了学习兴趣;13%的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34%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

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由此学业就会下降甚至学业不良。

要改变这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切实改进教学方法。

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淡学习兴趣。

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3、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特点,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特别有趣所引起的。

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诸如语文的文情诗意,数学的奇思妙想等,以期待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特殊兴趣。

4、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学生在各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即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度过这些难关,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兴趣也会渐渐稳定。

闯不过这些难关,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就会锐减,甚至会感到味如嚼蜡。

难点或关卡是学生兴趣和成绩的分化点。

(三)学业不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

在学业不良的学生中,遥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筋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

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要帮助学生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之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其次,帮助他们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

学校里的学习要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

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四)学业不良学生不良情绪的排除学业不良儿童往往对学习有某些情绪或情感问题,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

排除的方法是:1、克服焦虑与恐惧。

学业不良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考试情境下,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学习优、中等生,其中考试焦虑水平比学习焦虑水平更高,差异更大。

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从而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须的一些能力,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的发挥。

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焦虑与恐惧情绪:(1)情绪宣泄法或情绪转移法学生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大喊大叫,扔泥块,在河中掷石子等,或进行长跑,做爷卧起坐等体育运动,或看看漫画书、搞笑片等,使焦虑紧张的情绪得到宣泄或转移。

(2)尝试成功经验以及各种形式的认识辅导。

调整学生学习目标,使之与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让高焦虑学生在具有高度结构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成功经验,并对其成功行为给予强化鼓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