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文豪的座右铭
韩愈、柳宗元,苏询、苏轼、苏辙、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才华横溢,善为文,是当之无愧的大文豪。
他们个人的修养也是深厚的,被同时代人奉为楷模。
即使在今天,他们的道德修养,也足资借鉴。
这里选取了他们中四位的座右铭。
韩愈的《五箴》
韩愈(768-824),唐代士大夫,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的主将。
这里选的是《五箴》中的《行箴》。
[原文]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
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译文]
行为背离礼义,言论违反规范,即使后来没造成什么恶果,你也应该后悔。
行为端正无邪,言论不离正道,人死精神不死,还有什么应该后悔的?该悔恨的不悔恨,你的恶行怎么改正?不该悔恨的却要悔恨,你的善心到哪里去了?有的东西难以追悔,有的东西则不必后悔,只要想想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你却不肯好好动动脑筋。
柳宗元的《敌戒》
柳宗元(773-819),唐代士大夫,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散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
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迤迤乃亡。
晋
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
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
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只益为窬。
敌存灭祸,敌去召过。
有能知此,道大名播。
惩病克寿,矜壮死暴。
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译文]
都知道敌人是仇人,而不知它带来的好处更多。
都知敌人对自己有害,而不知有利之大。
秦国因为有六国存在,小心谨慎,以致强大。
六国都消灭了,自满松懈,以致灭亡。
晋国在鄢陵打败了楚国,晋厉公从此却不图进取,出现了战乱,全国都怨恨他。
孟孙憎恶臧孙,孟孙死了,臧孙却很惋惜,说:没有药了,我不久也要死了。
有智慧有能力的人,还最终出现危险,况且今天的人,竟不思考这一点。
敌人存在就畏惧,敌人没了就手舞足蹈。
废除了戒备,自己很满足,只会更加造成错误。
敌人存在,可以没有灾祸;敌人去掉,反而招来过失。
有谁能知道这一点,他的学问就很大,他的声名将远播。
因为有病而注意治疗,反而能长寿;自负自己健壮的人却往往暴死。
纵欲不戒,不是愚蠢,就是老糊涂了。
我作这首戒诗,认真思考的人都没有过失。
欧阳修的《家诫》
欧阳修(1007-1072),北宋士大夫,被公推为文坛盟主,诗风流畅自然,其词婉媚艳丽。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器用;人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
”玉作为一种物质,有它不变的常性,虽然不把它雕琢成器用,它也不失为玉;人的品性是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改变的,不学习就成不了君子,反而会变成小人,难道这不值得认真思考吗?
苏轼的《广心斋铭》
苏轼(1037-1101),北宋士大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
[原文]
细德险微,爱争彼我。
君子广心,物无不可。
心不运寸,中积琐琐。
得之戚戚,忿欲生火。
沃以远水,井泉无波。
天下为量,万物一家。
前圣后圣,惠我光华。
[译文]
小人道德渺小,心胸狭窄,爱互相争斗。
君子心胸宽广,什么东西都能装得下。
心的运动不超过一寸,中间积聚琐碎的东西。
得到了也忧惧,发怒和欲望像冒火。
用远处的水来浇,使心思像井水一样没有波澜。
以天下作为自己的度量,万物一家。
前前后后的圣人,都给我光华。
(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