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关于廊坊市农信社信贷投放思路与重点的分析和思考河北省廊坊市辖2区、6县、2个县级市,90个乡镇,3212个行政村,万人,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

2009年,全市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34元。

2010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贷款余额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分别占比%和%,成为域内存款余额最多的金融机构。

廊坊市地处海河下游,历史上为传统农业地区。

据《廊坊市志》记载:1949年,辖内只有工业企业34家,且均为手工作坊式企业。

解放以后,廊坊行政上隶属于河北,地理上毗邻于京津。

这种特殊区位与行政关系的错位使其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大树底下不长草”和“女儿效应”的困扰,国家和省级投资很少,工商业发展缓慢。

直到1975年,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然高达51%;1980年,这一比重虽然降至41%,但一产仍然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产业;此后,乘借改革开放的东风,以工商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蓬勃发展,到1985年,二产超过一产成为区域经济中最大的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一产则降至33%。

从此,廊坊经济进入了快速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

经济的发展变化要求金融与时俱进,以变应变,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之相适应。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网点最多、存款最多、与当地经济和百姓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域内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工作如何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在适应性和超前性的变化中找到新坐标、强化新作为,求得新形势下更好的效益、更低的风险和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农信人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

对此,本文试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与探讨。

一、农信社信贷投放的主要考量因素信贷投放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而它客观上又具有高风险性,要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就必须力戒盲从,追求理性。

也就是说,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充分分析和考量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和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信贷思路与策略,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更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一)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需要。

农信社作为信贷投放的主体,既要能动地认识和反映客体的有效需求,又要恰当地认识和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着眼于发展的需要,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

第一,要立足于自身的定位。

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农信社以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市场定位和责任定位,这既是其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其人缘、地缘和业缘优势所决定的,又是与其他商业银行错位发展、巧实力竞争的需要。

所以,这个定位应该成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要立足于自身的实力。

准确地认识和恰当地运用自身的实力是农信社搞好信贷工作的重要前提。

这里的实力既包括资金的多少、人才素质的强弱,也包括管理水平的高低、结算手段的优劣等多方面因素。

实力越强,适应性就越强,舞台就越大,信贷工作的着眼点就要越高,手笔就要越大。

实力又是一个变量因素,因而,信贷工作也不能一成不变。

第三,要着眼于实现效益和控制风险的统一。

农信社是商业性金融企业,企业就要讲效益;农信社的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客户的存款,存款是要还本付息的,所以,贷出去的资金要有安全保障,要收得回来。

实现二者的统一,应成为农信社信贷工作追求的基本境界与目标。

为此,就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遵循商业法则和市场机制,力避人为的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二要把握和适应经济形势、调控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变化,做到顺势而为;三要选择低风险市场和高质量客户,不能没有选择地“有求必应”。

第四,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积极进入现实与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不能边缘化;二是积极开发和占领成长性强的信贷市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三是积极培育优质客户群,努力壮大可持续发展的合作者队伍。

(二)要适应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决定金融,还是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都要求金融与经济相适应。

农信社作为金融的一部分也必须如此,农信社经营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信贷工作更应如此。

首先,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经济结构反映着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信贷需求结构,所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就要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一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把主体产业、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朝阳产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

这样,既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又可以提高信贷的效益水平和安全系数。

二要与经济的空间布局结构相适应,把培育和壮大经济增长点作为信贷投放的重要考量因素。

这样,不仅有利于保障信贷投入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还有助于提高单位信贷资金的综合投入产出比。

三要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相适应。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增长动力结构。

这种结构不仅反映着经济的现状,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的未来。

就总体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两个“三驾马车”:从生产法的角度说,GDP等于三次产业增加值之和,三次产业就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支出法的角度说,GDP等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之和,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三驾马车”。

在上述两个“三驾马车”中,各匹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跑得快、贡献大的马就应该成为农信社信贷投放的重点。

这样,在有助于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信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和影响力。

其次,要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相适应。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会体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特征,这种规律性又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信社的信贷投放必须与之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能动的反作用。

现阶段,我们的经济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就一般规律和趋势而言,这一时期的经济有五个明显特征:一是由于还不充分发达,经济的规模效应和技术支撑能力还不很强,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二是由于工业整体效益高于农业,社会生产要素大量向工业领域积聚,推动工业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整个经济的主体,成为三次产业中成长最快和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推动着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富裕型升级,升级的重点是住房、汽车和文化类消费,因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步加大,并最终会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产要素聚集程度的迅速提高,聚集的最佳区域是城镇;同时,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生存与发展条件更好的城镇集中。

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推动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五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的能力明显增强,推动农业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所有这些,既反映着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对信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与之相适应,农信社的信贷工作才能顺应大势,有所作为,富于生机和活力。

(三)要适应农民致富的需要。

服务农民是服务“三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信社的本分和天职。

服务农民的核心是服务于农民致富。

从根本上说,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的经济结构决定着农民的就业结构,农民的就业结构决定着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升级决定着农民收入的未来,农民收入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所以,农信社服务于农民致富,必须使其信贷工作与农民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收入结构变化升级的趋势相适应二、农信社信贷投放的条件与环境搞好廊坊市农信社的信贷工作,不仅要立足于宏观的、理论的思考,更要立足于廊坊的实际,只有找到这种“大前提”和“小前提”的最佳结合点,才能避免盲目性,实现理性化。

所以,这里对廊坊市农信社信贷投放的自身条件与经济环境作一简要分析:从自身条件看:自2005年省联社成立以来,廊坊市农信社走上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信贷投放的实力大大增强,条件明显改善。

一是资金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6月末,全市农信社存款余额达到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

二是人才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员工队伍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到44%,比2005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

三是技术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省网的开通,农信银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的上线运行和信通卡的发行,网络水平低和结算手段落后的问题得到解决。

四是经营能力明显增强。

2009年,全市实现拨备前利润亿元,比2005年增长%,同时消灭了历年亏损挂账;2010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拨备前利润亿元,同比增长%。

五是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到2010年6月底,全市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较2006年底下降倍,资本充足率较2007年底提高倍,拨备充足率较2006年底提高倍,拨备覆盖率较2006年底提高倍。

从经济结构看:①产业结构。

1980年以前,廊坊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二三格局,1985年开始变为二一三格局,1990年以后变为二三一格局。

其中二产占比不断提高,三产占比逐步上升,一产占比持续下降。

从全市整体经济看,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为::。

第二产业不仅成为三次产业中最大的产业,而且成为整个经济的主体。

从农村经济看,2008年,非农产业总产值相当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9倍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相当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7倍以上,非农产业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②空间布局结构。

园区经济成为全市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市共有10个省级以上经济园区,且遍布于各个县(市、区)。

2009年,园区经济实现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总量的%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和%,比全市增速分别高出%和个百分点。

③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从生产法的角度说,二产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产的带动力则呈逐步走强之势。

2005年至2009年,二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三产的贡献率为%,一产的贡献率只有%,二产的贡献率高于三产与一产之和。

与此同时,从2006年起,二产贡献率稳中趋降,三产贡献率则稳中有升。

前者从2006年最高位的%降至2009年的%,后者从2006年的%升至2009年的%。

从支出法的角度说,投资是拉动GDP 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的拉动力则呈逐步走强之势。

2005年至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净出口的贡献率则为-%。

但从2006年起,投资与消费的贡献率呈现此消彼长之势。

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最高位的%降至2008年的%,2009年更降至%而退居次位;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6年的%升至2008年的%,2009年更跃升至%而占居首位。

虽然2009年的情况具有特殊性,尚难就此判定消费已经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消费趋热之势已不言而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