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之我见
摘要: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之前,文艺与政治之的关系问题,就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话题,直至今日,仍然争论不休。

我们认为,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文艺不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艺政治脱离独立

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拉开帷幕之前,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说法就有三种,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从属论”、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服务论”。

[1]其中,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明确的说出了文艺与政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也一直倡导文艺服务于政治。

“1924年,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革命而艺术’的口号,要求‘革命文学家应当成为民众的代言人,成为民众意识的综合者’。

1927年至1929年,鲁迅先后发表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今的新文学的概况》等论及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文章,鲁迅认为,文艺与政治有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惟政治是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另一方面,‘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安于现状的同一’。

文艺不能超越政治,‘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
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

特别是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见解,代表了40年代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论的最高成就和最权威的意见。

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有政治属性和阶级属性的、文艺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斗争、文艺的批评应将政治标准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2]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强调的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就是指文艺与政治相互统一,艺术依附于政治,存在于政治的基础之上,却并不独立。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二者的关系紧密而不可分。

文学与艺术不是远离政治,而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处于这样一个宽松的政治背景之下,文学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使是闲话风月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于作者处于如此祥和的环境中。


我们说文艺不能脱离政治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艺术作品是在作家的分析、整理、加工、提炼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换句话说,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萧楚女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观点去解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指出:‘艺术,不过是和那些政治、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一样,同是一种人类社会的文化,同是建筑在社会经济组织上的表层建筑物,同是随着人类底生活方式之变迁而变迁的东西。

只可以说生活创造艺术,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瞿秋白比萧楚女说得更直白,‘文学只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家只
是社会的喉舌。

只有社会的变动,而后影响于思想,因思想的变化,而后影响于文学。

没有因文学的变更而后影响于思想,而思想的变化而后影响于社会的’。

鲁迅则从文艺家生活中的种种社会状态,以及种种社会状态影响下的作家心理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指出文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声音,‘新的新时代,产出更新的文艺来’。

”[3]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政治又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切实地映射在生活中,关涉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情感。

所以,作家的创作也必然会受到政治的影响。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白与杜甫诗歌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有如此大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政治背景不同,杜甫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注定他的诗歌内容写满流离失所。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文学是人学,描写人,反映人,接受群体还是人,所以不必与政治牵扯关系。

其实这种说法更是有欠考虑,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集体的组成者,都潜移默化的受政治环境的熏陶。


综上所述,文学离不开政治,即使不为政治服务,它本身也固有着政治的属性。

陶东风说:“第一,文学必然具有政治性,但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

‘当我们说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的时候,我们并不否定文学客观上总是具有政治性的。

其次,文学可以不为政治服务在中国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命题。

大家都知道,在
并不遥远的那个年代里,文学是必须(无条件地)为政治服务的,而且必须为特定的政治服务。

文学工作者没有不为政治服务的权利与自由,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学术问题。

这种工具论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研究与文学工作者造成的灾难想必大家不至于忘记。

正因为这样,在80年代初文人对于文学自主性的要求,争取的实际上就是文学可以不为政治,尤其是不为狭义的特定政治服务的权利,而不是从学理上否定文学在客观上具有政治性。

这是一个否定性的规范性陈述,而不是一个肯定性的规范性陈述。

这种文学自主性的获得是包括政治家与文学家等各界社会群体在总结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以后才实现的,它因此才得到当时那么多知识分子的拥护。

它表明文学的自主性本身就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的,没有中国的社会转型,当然就不可能想象文学自主性的获取。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有一种历史的眼光,应当珍惜这种自主性并进一步维护与扩大这种自主性。

”[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可以不为政治服务,却不能脱离政治而存在。

注释:
[1]李春红,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新建构,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
[2]季冰河,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3]季冰河,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山
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4]陶东风,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思考,文学自由谈 1999年第5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