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合理用药

浅谈合理用药

浅谈合理用药,儿童用药摘要:药物治疗是人类预防疾病,维护自身健康,保持世代生生不息的物质基础,是疾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我们要保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及其剂型和科学的给药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药物合理用药安全性认知性儿童不合理用药是当前比较突出的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老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药品的可及性不断提高,居民自我用药比例逐步上升,导致用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们要合理使用药物,不仅要掌握药物的作用,用法,适应症,也要熟悉其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禁忌症等知识,防治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首先合理用药应在老百姓的购药意识中比较重视,在此,浅谈合理用药包括四大要素:一、安全性—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直接体现了对病人切身利益的保护。

安全性不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小或者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概念,而是强调让药物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二、有效性—病人使用药物,就是要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的表现明显不同,分别为:1.根治致病原,治愈疾病;2.延缓疾病进程;3.缓解临床症状;4.预防疾病发生;5.避免某种不良反应的发生;6.调节人的生理功能。

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三、经济性—经济性并不是指尽量少用药或使用廉价药,其正确含义应当是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成本/效果)应尽可能低,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四、适当性—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将适当的药品,以适合的剂量,在合适的时间内经适当的用药途径给相应的病人使用以汰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合理用药必须养成看说明书的习惯,特别是要看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即该药品是用来治什么病的,同时要看说明书上的适应症与你的症状是否相符等。

而禁忌症会告诉你什么人不能吃,什么情况下不能吃。

与此同时药物说明书上会有不良反应,即合格的药在正常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跟用药目的没有关系的有害反应,这是药品本身与生俱来的,药品说明书上还会有“慎用、忌用、禁用”等字眼,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大不同!1.慎用——用后注意观察有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当用药者在“慎用”范围之内时,用药时要小心谨慎,即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通常需要慎用的都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

如阿斯匹林类药物对胃刺激性大,有溃疡病的患者应慎用;庆大霉素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一般来说,家庭遇到慎用药品时,应咨询医生后使用为好。

2.忌用——最好不用可能出现不良后果“忌用”往往与“禁用”难以区别。

“忌用”有避免使用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最好不用。

此类药品某些患者服后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但也有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凡属忌用药品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如非那根,怀孕三个月以内的妇女属忌用,一旦服用有引起胎儿畸形的可能;异烟肼主要在肝脏经乙酰化代谢为无活性产物,部分具有肝毒性,因此药源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病患者、有异烟肼肝脏损坏患者应禁忌使用。

如果说是“忌用”药品,可是病情又急需怎么办?可用与该药有类似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非使用该药不可,也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能对抗其副作用的药品,会安全些。

3禁用——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杜绝使用此类不该使用的药物,一旦误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

如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应禁用;中成药天麻丸增加脑血流量强度,与红花相似,六神丸含麝香成分等药物对孕妇应禁用;吗啡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镇痛、嗜睡、欣快、剂量相关的呼吸抑制等,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代偿失调等患者禁忌使用;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含人工牛黄,可通过孕妇进入婴儿血液循环,影响胎儿发育;冠心苏合丸可增加冠状窦血流量,此类药物孕妇应禁用……这些药品的毒副作用对这类人会构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故禁用。

陈延萍 2015/3/24 星期二 10:59:33儿童用药家长需要认清药物成分,避免重复用药,对于儿童,感冒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病症,孩子生病了,家长及时带去医院请医生诊治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医生的诊断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性感冒),并告诉你这个病没有特效药,没给宝宝开药就让你回家了。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医生是个“庸医”呢?不少年轻家长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马上换家医院再找个“好医生”,开出一堆药,其中不乏广告每天推荐的各种儿童感冒药。

这样真的能让感冒好的快吗?1. 复方感冒药不止一种成分: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是可以自愈的疾病,吃不吃感冒药都不会缩短感冒的病程。

因为,所有感冒药不是针对病因的药物,只是用于缓解感冒伴随的发烧,流鼻涕等症状。

从药品组成上看,很大一部分感冒药都属于复方制剂,即一个药里含有多种有效成分。

比如“护彤”,也叫“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它的有效成分不仅含退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还含有“马来酸氨苯那敏”等。

此外,还有氨酚甲麻、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好娃娃、优卡丹)、氨金黄敏、美敏伪麻溶液(惠菲宁)、酚麻美敏等药品,其中的有效成分都不止一种,因此这些药都属于复方感冒药.2. 欧美细分儿童使用年龄:对于复方感冒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不仅不推荐给4岁以下儿童使用,而且更有呼声建议把不推荐的年龄扩大到6岁。

在以前,欧美国家也曾广泛使用过这一类复方感冒药,但后来大规模临床证据表明,这类药不仅没多大作用,反倒容易带来更大风险。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复方感冒药用于儿童的临床数据很少,所以没有适合儿童的标准计量,通常是根据成人剂量推算出儿童剂量,没办法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另外,不同的复方感冒药虽然有不同的药名,却可能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

比如“好娃娃”和“优卡丹”同时给宝宝吃,就造成重复用药,导致相同有效成分过量。

美国曾经有多名儿童由于过量服用复方感冒药死亡的报道,因此2007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下令撤回市场上所有用于2岁以下儿童的复方感冒药,也就是说,禁止2岁以下儿童服用复方感冒药;并修改了其他年龄儿童感冒药的说明书,明确规定不推荐给4岁以下儿童使用复方感冒药。

现在美国药店里出售的儿童复方感冒药的说明书上都注明了限制使用的年龄;2岁以下禁用;4岁以下不推荐使用;4-6岁之间的儿童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只有对6岁以上的儿童,家长才可以根据需求自主使用.3. 小心含有同类成分的药:由于我国对复方感冒药的使用年龄没有加以限制,因此家长们仍然给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使用这类儿童复方感冒药。

如果家长一定要给宝宝吃这类感冒药的话,务必选择正规药厂生产的儿童剂型药品,而且要注意含有同类有效成分的药品不能重复用。

比如,复方感冒药里通常含有抗过敏成分,用于缓解流鼻涕的症状,这类成分在一些感冒药里用的是氯苯那敏(俗称“扑尔敏”),但是另一些感冒药用的却是苯海拉明。

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看上去好像是不同的药,但却属于同一类药,所以不能同时吃。

还有,含这两种成分的感冒药都不能再同时与其他抗过敏药一起吃,如赛庚啶、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氯马斯汀等。

可能有家长会认为中成药是天然的,没有副作用,所以治疗感冒时,倾向于选中成药。

其实中成药也有副作用,只不过多数没有在药品说明书里标注而已。

另外,有一些药,尽管声称是中药,拿到的药品上市许可证是重要的批准文号,但其配方里却含有西药的成分,对这类药,尤其要当心。

例如999感冒灵颗粒和维C银翘片,他们除了中药成分外,还同时含有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如果再同时服用含这两种成分的其他感冒药的话,就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

其实,早在2012年5月,国家有关部门也下发了通知,要求所有含有金刚烷胺的复方感冒药禁止用于一岁以下的婴儿,理由是这些药在这一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不确定。

从这一举措可以看出,我国也在逐步规范儿童复方感冒药的使用。

4. 首选单一成分的感冒药: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这句话用在病毒性感冒上再恰当不过了。

感冒是可自愈性的疾病,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一个过程。

开始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是鼻塞,流鼻涕,或嗓子沙哑,这是由于感冒病毒对鼻、咽部的粘膜产生的影响所致。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就会引起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反应,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就会上调体温,从而导致发烧。

通常这种状况会持续3-5天。

退烧后,会出现咳嗽,可能会持续2周左右。

既然现在没有特效的感冒药,也不推荐给低龄宝宝使用复方感冒药。

那家长该怎么办?科学的方法就是,首先用温和方法降温;其次缓解宝宝的感冒症状;最后不得已时,才选择控制症状的药物,而且尽量对症选择单方药物,即药品说明书里“有效成分”中只有一种成分的。

在合理用药的观点中我们大部分老百姓都对此有认知上的错误,觉得部分药物可以用来无病预防,事实上,用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尤其在幼儿园、中小学校,管理者、教师包括医务室工作人员,都无权主动让孩子服药。

要杜绝“病毒灵”事件再次发生,必须从根本上提升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加强医药卫生方面的常识教育.用药是非常严肃的事。

西安“幼儿园喂药”事件发生之后,全国在排查,至于有多少幼儿园在喂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很多时候,大家往往容易聚焦事实层面的问题,而忽略认知层面的问题,比如幼儿园在没有征得监护人的同意的情况下,长期给孩子喂药,这就是违法的。

那么,在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幼儿园主动给孩子喂药就是对的,就不违法吗?我们做个假设:假如幼儿园老师问家长:“春秋季节为了防止孩子感冒,我们准备给孩子服用“病毒灵”,您同意吗?”以我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判断,只怕不少家长真会同意。

为什么?因为在药店工作的这几年里,大部分顾客对药物的合理服用,安全用药意识相当薄弱,甚至未经医生指导,私自购药,他们告诉我购药的理由就是,别人推荐的,这就意味着使用此药之后的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没有将自己的生命重视起来。

目前我国社会群体中缺乏医药卫生常识的人占了很大比重。

而缺乏常识会有很多种表现,有时候甚至表现的极为矛盾,比如有人讳疾忌医,有人乱吃药……而习惯性滥用药物的家长不可能对药物的使用保持警醒,更难以避免小孩滥用药物。

然而,滥用药物的观念一旦盘踞在脑海中就很难消除。

在种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滥用药物的人对用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迷信”生病时吃某种药、吃多少药,由自己拿主意。

他们不知道滥用药物有害,甚至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是滥用药物。

另外,在滥用药物观念的指引下,还不乏有人妄图借吃药来防病。

还有一个就是要打破国人有病无病吃药的“恶习”,尤其打破对“抗生素迷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