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

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内部培训资料)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技术部二00六年一月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前面我们讲了大树移植养护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以及草坪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现在我们讲花卉苗木病虫害防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功能型肥料在花卉苗木上的应用技术。

花卉苗木受病害的影响,可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叶、花、果发育畸形,降低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受害虫为害,或吸取汁液,或咬食叶、花、果,或钻蛀枝干或为害根系,造成叶、花、果缺损,部分或全部被吃光,枝干造成孔洞,叶片枯萎、褪色、畸形、早落,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防治病虫害是花卉苗木栽培养护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危害花卉苗木的病害分非侵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

传染性病害按病源分为真菌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和类菌原体病害等五大类。

一、花卉苗木病害防治技术(一)非侵染性病害1、引起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和土壤等条件不适宜引起的。

常发生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夏季强光照射引起灼伤;冬季低温造成冻害;水分过多导致烂根;水分不足引起叶片焦边、萎蔫;土壤中缺乏某些营养元素,植株出现各种缺素症。

2、防治措施:合理浇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设置排水沟,防止根部积水,并通过改良土壤和调节植株树势。

化学防治,通过根部浇灌一种能促进根系发达,并对病毒病有很好预防作用的“根宝”和叶面喷施一种含多种氨基螯合微量稀有元素的稀施美,既能有效补充植株生长所需多种营养物质,又能治疗各种缺素症,健壮植株,增强植株的抗病、抗旱、抗冻、抗盐碱、抗病毒病的能力。

(二)传染性病害发生原因:是由于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侵染花卉引起的。

这些生物形态各异,但大多具有寄生力和致病力,并具有较强的繁殖力,能从感病植株通过各种途径(气孔、伤口、昆虫、风、雨等)传播到健康植株上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繁殖、传播,周而复始,逐步扩大蔓延。

因此,这类病害对花卉造成的危害最大。

发病条件:病源、感病寄主、适宜的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下面分别介绍这五种病菌防治的方法。

1、真菌真菌是一种没有叶绿素、没有根、茎、叶分化的异养微生物。

真菌个体有大有小,大小差别很大,大的如蘑菇、木耳、灵芝、小的肉眼根本看不到,有的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见到。

症状判别:症状(形状和颜色)往往和病害名称相统一,如菊花褐斑病就是菊花叶子上产生褐色枯斑,月季黑斑病就是月季叶子上有黑色枯斑。

真菌病害多数具有明显的病征,如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点状物、丝状物等(白粉、黄粉、煤污、黑色小点粒等)。

这些特征是识别真菌病害的主要依据之一。

发病规律:多数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发生,它以菌丝体为营养体,以孢子进行传播蔓延,是花卉病害中最主要的一类。

病害的发展有一个由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构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叫病程。

如枯斑病:病菌侵入以后,叶子颜色由绿变黄,进一步变褐色或黑色,而后出现枯斑,最后枯斑上出现病原物。

在叶片上出现枯斑、变色等症状时,已经到了病害发展的最后阶段——发病期,而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为接触期和侵入期,因此,在发病前或发病初用药预防,效果最好。

真菌是植物病害中最重要的病菌,约占80%左右。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炭疽病、褐斑病、霜霉病、疫病、灰霉病、根腐病、煤污病等。

现分别介绍如下:(1)叶斑病危害及症状:叶斑病主要是半知菌类引起的叶部病害,是园林花卉最常见的病害,包括炭疽病、斑点病、叶枯病、黑斑病、褐斑病、斑枯病等病害。

危害后常造成叶部斑点,严重时可造成叶枯和早期落叶。

该病主要为害榆叶梅、贴梗海棠、蔷薇、月季、牡丹、芍药、丁香、杜鹃、桂花、广玉兰等多种花卉苗木。

发生规律:雨水多、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一是清除病枝、病叶,减少侵染源,加强通风,避免密植;二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使用“英纳”、“病克净”、“霉斑敌”、“松尔”等药剂防治。

(2)白粉病危害及症状:花卉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新梢、花芽、花柄、枝条,受害叶片不伸展或早衰、出现畸形,造成早期落叶,甚至不开花,影响观赏和经济价值。

病菌侵染后,在叶片和嫩梢表面形成白色粉状物,叶面上危害主要出现在叶片正面,条件适宜时全叶布满,后期出现菌丝层,变为灰白色,有时产生大量的小黑点。

易受害的花卉植物有:月季、玫瑰、丁香、牡丹、百日草、风仙花、菊花、锦葵、紫薇蔷薇、苹果、梨、核桃、板栗、柿、桑、葡萄、黄栌、山桃、桃、李、樱桃、山楂等。

发生规律:主要在残枝上越冬,可通过气流传播,湿度大时有利病害发生,发病高峰在梅雨季节和多雨季节。

一年中可感染多次,对温度、湿度适应能力强,以夏初和秋末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一是及时清除病残枝,剪除有病枝叶,合理密植,避免枝叶过度郁闭和偏施氮肥;二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粉必治”、“黑杀”、“三唑酮”等药剂防治(3)锈病危害及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芽。

在发病初期叶片表皮可出现疤状小点,小点逐渐扩展成圆形或长条状的黄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铁锈色或浅褐色粉末,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发黄,卷曲干枯,全株叶片枯死或花蕾干瘪脱落。

主要危害玫瑰、月季、龙柏、刺柏、高塔、柱柏、圆柏、桧柏、梨、木瓜、山楂、海棠等。

发生规律:春季展叶后开始发病,侵入植物,初夏大量蔓延,主要发生在4-7月和9-10月。

该病菌在病株和植物残体内越冬,可随气流远距离传播。

防治措施:一是改良土壤,适量增施磷、钾肥,清除枯枝残体,适当修剪,增强透光性;二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使用“粉必治”、“黑杀”等药剂防治。

(4)灰霉病危害及症状:在叶缘和叶尖发病时,起初呈水浸状,淡褐色病斑,光滑稍有下陷,后扩大腐烂。

发病后期发病部位产生灰色霉层,是本病特征性症状。

发生规律:在连绵阴雨或多雾时发病重,幼嫩植株容易发病,主要由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翌春开始危害。

防治措施:深埋枯枝落叶或集中烧毁,春季初病期应立即清除发病组织,并结合使用“灰霉星”药剂防治。

(5)霜霉病危害及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嫩梢,梗,花蕾。

初期,叶片出现不规则的绿色斑纹,后扩大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在潮湿条件下,病叶背面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霉层。

病叶变黄,其上可见直径约1厘米的绿岛。

发生规律:主要发生在低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氮肥使用过多发病重。

防治措施:栽植不宜过密,经常保持修剪以利通风透光,保持干燥。

化学防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艾德“,”霜霉立克“等药剂防治。

(6)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在花卉及观赏乔灌木上发生极为广泛,尤以温室和大棚内的花木发生更普遍。

由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不仅影响花木的观赏价值,同时也影响花木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

可为害山茶、茉莉、黄杨、蔷薇、白兰花、常春藤、海桐、桂花、米兰、栀子、枸骨、连翘、木槿、扶桑、牡丹、玉兰、石榴、夹竹桃、柑橘类、忍冬等多种观赏植物。

防治措施:由于此病是由蚜虫、蚧壳虫、粉虱等害虫诱发形成的,一是注意防治这些虫害,合理修剪,增强通风、透光;二是发病前或初期用“松尔”、“病克净”等药剂防治。

(7)枝枯病:为害发育枝和结果枝,也可为害主干、主枝,造成枝梢衰弱或枯死。

为害后期枝干上的表皮多出现纵向裂缝。

枝枯病菌为弱寄生菌,易侵染弱树、弱枝,而树势旺盛、管理好的植株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一是结合修剪,剪去病枝,集中烧毁,加强管理,增强树势;二是休眠期喷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生长期喷“松尔”、“霉斑敌”等药剂防治。

(8)桃流胶病:除桃外,碧桃、梅花、樱花、李、杏等树木上也常有发生。

为害主干及主枝。

病斑多以皮孔为中心,初呈水泡状,后呈溃疡状病斑,严重时枝条枯死,叶黄早落,甚至全树枯死。

病树遍体胶流。

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管理,合理修剪,增强树体抗病力;二是及时刮除病斑,并涂抹“松尔”、“退菌特”等,生长期也可喷施“松尔”等药剂防治。

(9)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发病初期病斑呈红褐色水渍状,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部常流出黄褐色汁液,病皮极易剥离;随着为害加重,皮层组织糟烂、松软、红褐色、有酒糟味。

腐烂后的皮呈乱麻状,容易剥离,多烂到木质部,输导组织被破坏,造成枝干死亡。

常见的腐烂病有:苹果腐烂病、杨树腐烂病、国槐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主要为害苹果,也可为害梨、桃、樱桃、海棠、梅等树木,还可为害果实。

是毁灭性病害,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等产区发生普遍。

症状表现为溃疡型和枝枯型,以溃疡型为主。

杨树腐烂病(又称杨树烂皮病),是杨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可造成行道树或防护林大面积死亡。

此病多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症状有腐烂和枯梢两种。

国槐腐烂病(又称国槐溃疡病),寄主有国槐和龙爪槐,发生于河北、河南、江苏等地,由镰刀菌和小穴壳菌引起,病害发生严重时,能引起幼苗和幼树枯死及大树枯枝。

发生规律:引起腐烂病的真菌往往是弱寄生菌,它们寄生在植物体上,当植株衰弱,抗病力降低或某种原因造成伤口时,就会导致寄主发病。

防治方法:及时刮除病斑,并涂抹松尔、退菌特等化学药剂,落叶后和萌芽前喷松尔、石硫合剂等药剂防治。

(10)根(茎基)腐病危害及症状: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发生严重。

病菌侵染植株地下部分的根或球茎、鳞茎、宿根等。

初发病时,地下部分表现为褐色病斑,逐渐扩大,有时扩大及整个地下部分,呈褐色腐烂。

植株地上部分表现为生长衰弱,叶片变黄、干枯、乃至整株死亡。

易发该病的花卉品种有:唐菖蒲、茉莉、一品红、海棠、山茶花、石竹、菊花、矢车菊、百合、三色瑾、报春花、郁金香等。

发生规律:病菌在土中越冬,靠雨水、灌溉水、肥料等传播侵入植物体而发病。

5月份发病最重,8~9月份次之。

该病的发生与土壤性质、温度、雨量有关。

土壤排水不良,湿度大,粘性有利于发病,土壤温度超过20℃以上时,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用“根腐灵”配合“根宝”浇灌根部和根茎结合处,并配合“根宝”喷苗,效果更好。

注:紫纹羽病:又称紫色根腐病。

该病分布极广,寄主约有45个科100多种植物,如松、杉、杨、柳、槐、香椿等。

病害先从幼嫩新根开始,逐步扩展至侧根及主根。

感病初期,根部先失去原有光泽,后变为黄褐色,最后变黑腐烂。

被害根的表面有紫色网状菌丝或菌丝束,有的还会出现很小的紫色菌核。

病根皮层很容易自木质部剥离。

在雨季,菌丝体能蔓延至根颈部或茎基部,甚至达根际土壤表面,形成紫红色皮膜状的菌丝层。

防治方法,这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注意防治吉丁虫、蚜虫等害虫;二是及时刮除病斑,并涂抹松尔、退菌特等化学药剂,在落叶后至萌芽前喷“松尔”、“石硫合剂”等药剂防治。

(11)立枯病、猝倒病该病是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分布极广。

该病由复合真菌引起,病菌从土壤中侵染幼苗根部和茎基部,使病部下陷,缢缩,呈黑褐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