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2.6

部编版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一2.6


主题一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短期而亡 【素养探究】 1.大运河的开通 史料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位于关中和中原地区,在 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①平
定陈后,隋廷为了提防陈之旧有势力及将江南的粮食运 送到政治、经济中心的中原地区②,又以洛阳为中心开 凿了贯通南北的隋唐大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 柳树护岸。
温彦博建议: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 其部落,顺其土俗③,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 之善者也。”
上卒用彦博策……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 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 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摘编自《资治通鉴》
思考:根据史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 逐条列出。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唐太宗处 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时期的什么特 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现实意义: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 ②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 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2.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意义。 (1)出现了长期政治稳定的局面,双方的相互交流加强, 促进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2)加强了对北方、西北少数民族的控制。强大、宽容 的唐王朝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促进了民族 交融。
结果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 西域的管理
民族
吐 蕃
靺 鞨 族
具体措施
①7 世纪前期,唐太宗 把文成公主嫁给_吐__蕃__ _赞__普__松__赞__干__布__ ②_9_世__纪__中期,吐蕃与 唐会盟 _唐__玄__宗__统治时期,封 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 祚荣为渤海郡王
结果
①促进了汉藏的友好 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唐蕃会盟后,唐蕃间 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2.藩镇割据: (1)形成原因: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 多年。严 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原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概况: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_黄__巢__ _起__义__军__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 联合镇压黄巢起义。 (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 年,_朱__温__废唐 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4.五代十国: (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_后__梁__、__后__唐__、__后__晋__、__ _后__汉__、__后__周__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 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_北__汉__,称为“十国”。
【情境在线】唐朝因藩镇割据而分裂,但又因藩镇的并 峙均衡而维系中央政权,延续了比唐前期的完全统一时 期更长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现象。你知 道作为这段历史的转折点是什么吗? 提示:安史之乱。
【点拨】由画线①②③进行提炼;处理问题可结合相关 史实,再与史料相联系进行阐释;特点可结合唐太宗善 于纳谏等方面回答。
提示:(1)三种意见:许多大臣主张采取强行内迁的政策, 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李百药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分散各部,在旧地设都护府管辖;温彦博主张采取怀柔 政策,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 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 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隋的统一:_5_8_9_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 面。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3.隋朝重大建设: (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 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 的义仓,积储丰富。 (2)兴建洛阳: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_大__运__河__: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 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情境在线】
5天、100个、3 500万……“寻找大运河江苏记忆”抖 音视频挑战赛上线短短5天迅速引起热切关注,截至2019 年2月26日,共上传100余个短视频参与挑战,播放量达到 3 500万次。你知道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吗? 提示:沟通南北,巩固大一统国家。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加强了对东北的州,地处青藏高原 东南部,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 300多年历 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文成公主的历史 地位。 提示:文成公主是我国古代一位为汉藏民族团结和西藏 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
史料二 (太宗)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 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深 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
(2)根据史料二,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采取了哪些措 施?(史料实证) 【点拨】由画线中信息,再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提示:善于纳谏,重视儒家思想,任用贤能,改革制度,整 顿吏治。
(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各民族 首领拥戴唐朝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2.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同点。 (1)都是在长期分裂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2)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 影响。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朝的三省六部 制和科举制。 (3)都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如秦朝万里长城,隋朝大 运河。
(4)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如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派人去 流求和西域。 (5)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大起义, 二世而亡。
2.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 ①吸取隋亡的教训,_轻__徭__薄__赋__,_劝__课__农__桑__,戒奢从简。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主要表现:出现开明政治局面。
3.武周政权:_武__则__天__当权期间,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_唐__玄__宗__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 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有很大发 展,社会空前繁荣。
——《“贞观之治”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启示》
思考:(1)史料一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结 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意图何在?(史料 实证) 【点拨】实质问题可从画线中信息提炼;意图可结合统 治政策进行分析。
提示: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意图在于 调整统治政策,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
2.唐朝的民族关系 史料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就如何处 理东突厥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
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 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 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①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 署为君长,不相臣属,……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 度,此安边之长策也②。”
5.民族关系:
民族
东 突 厥
具体措施
贞观初年,唐朝大 败东突厥,俘获_东__ _突__厥__可__汗__,东突厥 汗国灭亡
结果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 为“天可汗”;后来东突 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 立政权,到8世纪中叶被回 纥所灭,突厥在中国北方 退出历史舞台
民族
西 突 厥
具体措施
①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 厥 ②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 山南北
(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西汉吸取秦亡教 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唐朝吸取隋亡教训,出现繁荣局 面。
主题二 唐朝的盛世局面和民族关系 【素养探究】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史料一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在贞观时期的治国理念中始终以民本思想为主导,制定 国家的方针政策,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盛世。
【史论阐释】 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1)开凿大运河,将中国重要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运输网 络,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如南粮北运。
(2)使南北物产的交流有了畅通的渠道,带动了运河沿 岸商业都市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如著名的 扬州、杭州。 (3)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 成为有机的整体文明。 (4)在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反映了唐太宗决策的开明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择 善而从的作风。
【史论阐释】 1.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共同表现 及现实意义。 (1)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 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
③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④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2.隋朝短期而亡的教训 史料 尽管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三十 六年,但它所留下的沉痛教训也为唐朝初年的统治者敲 响了警钟,使得他们时时不忘前车之鉴,从而开创了 “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
——《隋史研究》
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能从隋朝的灭亡中得出 哪些历史教训?(历史解释) 【点拨】可从隋统治政策角度分析。 提示:刚愎自用、滥用民力、不纳谏言、穷兵黩武。
——《隋王朝的历史贡献》
思考:阅读史料,概括隋朝统治者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 的。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举措有何重要历史意义?(历史 解释) 【点拨】主要目的可结合画线中①②进行提炼;历史意 义可从发展经济、巩固统治等角度分析。
提示:主要目的: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便于军事运兵, 平定叛乱;沟通南北交通,南粮北运。意义:沟通了南北 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经济的 发展,出现了众多商业城市;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巩固了国家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