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中考复习策略与方法.pptx

化学中考复习策略与方法.pptx


在复习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时,可先带 领学生回顾,复习各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 及初步区分方法,再引导学生对各种基本反 应类型中物质种类及元素化合价是否改变等 进行探究,并与氧化反应进行比较,不仅可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全面,还能使学生分析、 归纳能力不断增强。
年年都考的同一知识点,试题的呈现形式, 考查的角度都不一样,教师要结合这些知识 点,深入研究,通过各年中试题的不同考察 角度,去领会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到底会从哪 些角度设问考查,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该 知识点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握复习的 深度、广度及难度,使学生对重要知识能充 分理解掌握,对知识的应用类型有清晰的认 识,才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现以金 属活动性顺序在中考中的要求及复习策略为 例,具体阐述如下:
化学中考复习的作用是温故而知新,将 有疑惑的知识弄懂弄通,使零散的知识 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熟练地掌握 “双基”内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 综合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 的灵活性,将相关的知识点迁移整合, 使学生能深入理解每一知识点的实质, 能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能应用化学知 识解决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相关 问题。现就化学中考前复习谈谈自己的 一些做法。
初中化学课件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化学中考复习策略与方法
麒麟区沿江二中 胥万森
面对中考前的复习,每位教师都会 去思考复习的策略和方法,寻找复习的 “捷径”,提高复习的时效性,使自己 所教学生在中考中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那么,什么样的复习策略和方法是最优 化、最有效的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关 键是弄清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考前 复习的作用与目的;另一方面是:中考 考查哪些知识点及各知识点的呈现方式 (即“考什么”和“怎样考”)。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3)硝酸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 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硝酸的 关键反应为:
4NH3+5O2======4NO+6R, R的化学式为。
例3(2009.昆明)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W四种物 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 如下表:
MnCl2溶液中;B、将Zn分别放入AlCl3和 MnCl2溶液中。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方 案设计合理的是(填序号),所涉及的化学
反应方程式 :
例2(2008.云南)为探究Fe、Cu、Ag三种金属 的活动性顺序,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四 组实验方案,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例3:(2009.云南)根据金属活动顺序的相关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将某金属M加入稀硫 酸中,观察到金属M表面有气泡产生,据此,你能 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从上例不难看出,题目起点“高”, 但设计问题的“落点”却很低,这 些“情景”“新信息”不外乎是化 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 新科技、新发现等相联系的试题, 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 有效地利用这些“新信息”巧妙而 灵活地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2:最新科技报道,前不久,美国夏威夷 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粒子。 这种氢粒子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 2个电子构成的,这对解释宇宙变化提供了新 的参考,对这种粒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一、加强研究,明确方向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中考前的总复习时 间是有限的,在复习中只有把握好复习的 方向和策略,突出复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才能使学生的中考成绩有显著提高。为达 到此目标,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应认真做好 两项研究工作。一是结合《招生考试说明 与复习指导》研究领会各知识点的考试要 求;二是认真研究云南省近三年中考试题 及各省市中考试题,把握复习的方向。
C3H8O3 + 3X ====== C3H5N3O9 + 3H2O 则X的化学式为,推断的理由是。
例2(2008.云南)(1)某同学按下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 律进行探究,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质量守恒 定律(填“符合”或“不符合”),理由是。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 的是。
相差
()
A、12 B、18 C、22 D、40
例5(2009.南昌)在化学反应2A+B2=====2AB,
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现将6gA和8gB2
充分反应,则生成AB的质量是
()
A、9g C、12g
B、11g D、14g
2、注重对中考试卷的研究,明确各知识点的 考查情况
要弄清中考中会着重考查哪些知识点,各知识点怎么考,就 必须认真研究近几年我省的中考试卷,从近几年的云南省 中考试卷中不难看出:各年的试卷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始终 保持稳中求变,试卷的基础性、连续性十分突出;试卷结 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都大致相同,基础 题点60%左右。将近三年云南省中考试卷整合分析,不难 发现有许多稳定的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质分类, 人体中的营养物质及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合成材料,化 合价、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理、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实验现象,元素化合物(更贴近生活)、化学用语,物质 的除杂与分离,金属活动性顺序,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化 学计算,物质的用途,S·T·S,溶液PH,常见气体的制取 (尤其是发生装置的创新较为突出),物质的检验、鉴别 及推断,燃烧条件,基本反应类型等。其中的一些基础考 点中,试题呈现上带有“情景”或含有“新信息”。
A、它一定含3个中子 B、它比普通氢分子多一个原子核 C、它的构成可以用H3+表示 D、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与H2不同
例3:(2009.山东潍坊)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 予发明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的三位科学家。绿色 荧光蛋白分子中含有氨基(—NH2,具有碱的性质) 和羧基(—COOH,具有酸的性质)。绿色荧光蛋 白具有的性质是( ) 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B、只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C、只能与盐酸反应,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既不能与盐酸反应,又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通过上述三例结合各省市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 不难体会到“金属活动顺序”这一考点在中考中 的考查要求及形式。针对这一考点的中考反馈, 在复习中应着重解决以下几点:(1)识记金属活动
顺序表并准确理解金属活动顺序的实质;会判断金属与酸 或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2)能正确书写金属与酸 或盐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描述各反应现象; (3)能设计实验探究验证金属活动性,并能对给定实验 方案进行评价;(4)应用金属活动顺序解决一些鉴别 (如黄铜、黄金的鉴别),除杂等问题;(5)有意识拓 展分析一种金属(或两种金属)加入两种盐的混合溶液 (或一种盐溶液)中时,所得滤渣及滤液的成分分析; (6)着重强调金属铁在与酸或盐溶液反应时的反应现象 及方程式书写。
例1:(2007.云南)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金
属锰(Mn)也能和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他进
一步查阅资料知道,Mn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
位于Al和Zn之间,Mn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Mn+2HCl===== MnCl2+H2↑,为了证明Mn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该同学设计了
以下两个实验方案:A、将Al和Zn分别放入
例I:(2008.云南)2008奥运火炬“祥云”令世 人瞩目。“祥云”不仅有完美的外表,而且由于高 科技的运用,它在大风、大雨天气都能正常燃烧。 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化学式为C3H8),符合“绿 色奥运”的要求。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丙烷属于(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丙烷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火炬点燃后,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C3H8+5O2======3CO2+4H2O,根据此反应,说明火炬 燃料符合“绿色奥运”的原因。 (4)根据丙烷的化学式,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请写出 一条:。
物质
X
Y
Z
W反应Leabharlann 质量/g 1463
12
反应后质量/g 0
28
3
a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Z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参加反应的X和W的质量比为7:2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上面表格中a的值为4
例4(2009.重庆市)根据化学方程式
A+NaOH====B+H2O 推断B、A的相对分子质量
(2)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为 0.08—0.12微米,带有病毒的飞沫直径一般为 1—10微米。常用的三种口罩过滤孔径如下: ①普通16层纱布口罩在100微米左右;②单层 无纺布口罩在10微米左右;③N95专业口罩 在0.1微米左右。上述口罩在防控甲型H1N1 流感中更有效的是(填序号)。口罩的作用 是过滤,由此你对过滤有何新的认识?
“新”主要体现为题目的情境新,考查方 式新,综合视角新等几方面。因此在复习过 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 回顾,还应关注这些知识点的相关应用。复 习时,将知识回顾与相关应用有机结合,并 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有所创新,使学生 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灵活应用的 方法与技巧,才能做到“厚积簿发”,突破 教学和中考中的难点。
(2)在相同的条件下,把金属M及另外三种 金属分别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等量稀硫酸中,观 察反应产生气泡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如下(反应 剧烈程度用“+”表示):
金属 反应剧烈程度
金属1 金属2 ++++ +++
金属M 金属3
++
+
如果上述四种金属分别是Al、Mg、Fe、Zn,你认为金属M 最可能是。(3)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 些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后没有 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滤液中一定含有 的金属离子是(填符号)。
如:复习过滤操作的原理和作用时, 注重引导学生讨论过滤的原理,在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加深理解、形成认 识升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