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论语选读—为政以德》(课堂PPT)

用《论语选读—为政以德》(课堂PPT)

5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 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 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 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10
4.曾参(前505~前436),字子
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
的学生。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
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
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
“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毅。曾参
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
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
6
孔子简介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 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 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 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 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 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 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 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 卫国迎接回来。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
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
典范。
8
2.子路(前542~前480)姓仲, 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 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 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小孔
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 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 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 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后来又 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在卫国宫 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 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 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 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
16
至圣孔子


















17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 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 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 “乘山”(管畜牧)等等。五十岁 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 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 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 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 史著作。司马迁称他为“至圣”。
20
“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21
為政以德
——論語
22
学习目标
1.背诵——2.1、2.3、l3.6、l6.1“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 、“相”、“国”、“家”、“年”、“ 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共”、“道”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 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 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3
孔子简介
孔子,今山东曲阜(fù) 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 后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 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 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 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 其教。孔子少时家境贫寒, 15岁立志于学。及长, 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 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4
孔子简介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 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 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 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 即“爱人”。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 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35岁时, 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 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 于是作罢。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无耻:没有羞耻心。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 “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事,特指战事、 祭祀等军国大事。
7
孔子最得意弟子是谁?
1.颜渊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
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在孔门弟子中,其品德与学业均翘
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
《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
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
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
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
道之〈以政〉:以政道之,用政令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刑〉:以刑齐之,用刑罚来整饬百姓。
道之〈以德〉:以德道之,用道德来训导百姓。
齐之〈以礼〉:以礼齐之,用礼教来整饬百姓。
使民〈以时〉:以时使民,按一定的时节役使百姓。使, 使用,役使。
临之〈以庄〉:以庄临之,用庄重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这七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其中六个的意思是 “用”。“使民以时”中的“以”意思是按照。古代的介 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都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31
▪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 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 “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
2
▪ 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 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 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 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
19
▪ 论,论纂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论。由 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的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文集,内容涉及政治、 哲学、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
▪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含若干章节, 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篇 幅都不长。
▪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 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 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 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 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 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 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 日,赍志而殁。
9
3.子贡(前520~?)姓端木, 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 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 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 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 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 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 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 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 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 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 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 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如夜
12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 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 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
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 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 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 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 根本改造。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 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 ——1988年诺贝尔奖获奖者在巴黎共同宣言中如是说
1
▪ 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 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 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 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 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 来。”
24
一、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
1、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道:通“导”,读dǎo,治理
3、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同“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23
譬(pì)如: 比如,就好像。
庶(shù): 人多。
千乘(shè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ú): 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àng): 那些扶持者。 相(xiàng)夫子: 辅佐季氏。 盍(hé):何疑不问副。词兼词“何,”是“和否何定不”副词的“合音不”。的兼作起 偃(yǎn):用仆。,倒伏。被折服,被感化。 稼(jià):耕种,种田。
18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 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 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实际上
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 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 荡不安。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 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 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
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 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 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 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 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