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写景篇【专题阐释】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作者通过有条理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让我们眼前浮现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这一类型的文章,通常是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特点,并在描绘中运用合理的写作顺序、多样的修辞手法,同时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景物深入读者心灵,引发读者的欣赏与思考。
考点往往也围绕这几个内容进行:或概括景物特点、体味作者情感,或探讨写作方法、赏析美文佳句……【链接中考】(2011年山东省烟台市)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江南柳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水滋养柳,柳装点水,水柳一家亲。
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
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
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③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
树无言,风有语。
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吹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
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
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
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
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
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蝉鸣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
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来的思恋之情。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一城春色一城絮。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
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
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
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
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
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_____________。
2.文段④画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
”“柳之妙”体现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1)说说黑体词的表达效果: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2)品析下面句子: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
材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选自《诗经•采薇》。
往:离开故乡。
思:语气助词。
)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
解析:1.解答此题时重点要结合⑥⑦段,难度中等。
答案:柳的生命力。
2.考查考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答案:有实用价值;表达情思。
3.本题既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也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4.考查考生对文章意境的理解,联系第④段即可作答。
5.一是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二是柳树是人们的情感依附,人生寄托。
这两个要点一为现象,一为本质,分别涵盖了柳树的生命本色和人们在柳树身上所寄托的情感色彩。
只有精读文章,紧扣材料,看到文章后面的情感与主旨,才能把这两个要点完整答出。
【应对策略】阅读这类文章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精读。
阅读时,首先要把握写景记叙文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整体把握中心内容。
二、善抓。
1.对写景文章来说,抒情、议论段落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所以这样的段落一定要在答题时充分品析、充分利用。
还有一些中心句和关键句,往往也是概括文章大意、表达作者情感的基石,抓住这样的句子,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景物特点和作者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
2.分析作者写景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还要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有时还要注意分析景物与人的关系。
3.理清描写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景都是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的,因此,读懂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
写景类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换,景物也相应地变换。
(4)按着景物的不同类别写,相同的景物一起写,不同的景物放在后面写。
三、紧扣。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作者都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是对大自然的赞美,或是对生活的热爱,或是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
我们体会修辞效果,必须紧扣语境,看是不是准确形象、是不是感情色彩鲜明、是不是有气势等。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秋韵(节选)□宗璞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
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
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
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
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
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
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壮举,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
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
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
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
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找到的。
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
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
这一天,秋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来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
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
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
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
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
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
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毯。
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
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
译出来是这等模样:不要推却友爱,不要延迟欢乐,现在不悟,便永迷惑,在这里,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选自《宗璞散文》)1.阅读全文思考:作者苦苦寻求的秋的韵致到底是怎样的。
2.全文在描写秋天的过程中,忽然穿插了父亲友人去世的内容,是否多余?你怎么理解文章末尾的遗诗的意思?3.结合你的阅读和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末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松树的芳香□刘白羽石榴红似火,马缨发浓香,不过,这些却使我怅然了,仿佛我心灵中失去了什么!失去的是什么?是那朴素无华的一片苍翠。
那是廿七年前的一个初春,我从北京奔到遥远的小兴安岭。
那儿是碧绿的森林的世界,生命之树是常青的,那儿就是常青的世界。
那威严而磅礴的连绵无际的山峦,把森林涂得碧绿盎然,那晶莹澄澈的潺潺流水呀,也被染得那样浓绿。
我住在原木砌的房屋里,透过明亮的大窗看,月亮的淡淡的绿光,那样幽娴素雅。
我走在大森林中的小径上,我觉得整个人连同我的心灵,都渗透出一片水晶般的清碧。
我愿意一生一世在这大森林里,听林涛阵阵,听露水滴滴,做一个绿色的梦,写一首绿色的诗,随一片绿色的云飘然飞去。
从我的性格来说,我喜欢最浓郁的色彩。
黄山四月那浓似胭脂的杜鹃,朝鲜战场上血滴一样的金黛莱,巴黎郊野像蝴蝶一样迎风招展的红罂粟,斯里兰卡街头像红彤彤浓云一样的三叶树,广州原野上那红色金盏一样的木棉花,都曾经留下我许多情思,无穷爱意。
可这两天,这马樱、这石榴,却使我感到苦恼,我觉得它们破坏了绿的境界、诗的整体。
艺术美的完整是最高的要求,无论是雕塑、音乐、诗歌,都把美融合在一种单纯的完整的美的意境之内,难道大自然的美就这样庞杂陆离吗?不,我失去的我终于获得了。
今天我到花园去得特别早,晨曦乍上,晓露未干,当我走到一片密密的松林里时,我又被这浓绿所笼罩。
而且令我非常意外,非常欣喜的是晓露浇出一种香气,这香气是那样清幽,但又那样浓烈。
我四处寻觅,这儿没有鲜艳的花、芬芳的蕊,一下,我恍然大悟了,这就是这松树的芳香。
松树不怕严寒,当万木凋零,大雪纷飞,依旧巍然挺立。
它只那样默默无闻,不与群芳争艳,不与奇葩斗丽,它却自有它的高风亮节。
如果说这是松树的风格,那么,今天我闻到的沁人肺腑的芳香,正是这有着崇高风格的松树,从它心灵中发出的轻柔的絮语。
这一天的晨曦多么美呀!我望着松树,心中充满爱,我发现了大自然中最美最美的芬芳,它如此深湛,如此淳朴。
是的,我不只是发现了大自然的奥秘,更重要的是,我发现的也是生活的奥秘,只有朴素无华的树才有朴素无华的香,才香得愈深愈远,愈充满诗意。
晨曦渐渐变成朝霞,晨风吹拂,松树微语,我十分珍重地望着这碧绿浓荫,我希望露珠永远不干,芳香永远浓烈。
(选自《刘白羽散文选集》,有删节)1.作者说“我喜欢最浓郁的色彩”,却又说盛开的石榴花和马樱花使自己感到“怅然”与“苦恼”,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请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