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D.达到通过行政改革以消弭革命目的
二、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视角 从发展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 【考题】 (2014· 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 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 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关键信息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 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迁移知识 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 精要点拨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的这 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
政治现代化
1.宪政之路:晚清: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1912年,孙中山《临时约法》 1914年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2.政体演变: (1)晚清的总体思路是以君主立宪政体为目标,以中央集权方式重建单一制国 家。 (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袁世凯都是沿着中央集权的思路努力实现国家统一 和政体模式的转换,但都没有成功。 (3)袁世凯死后,军阀统治本质上均属于分权专制政体,完全违背政治现代化 的内在要求,最终成为革命对象而退出历史舞台。 (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党国体制, 坚持一党专政独裁,排斥打击民主力量, 日益孤立。
视角二 甲午战败导致清政府将国有企业向私有化转变
甲午战败最终导致清政府财政的完全空虚,曾经主要以政 府财政来支持的洋务企业再也无力开办下去,这迫使清政 府不得以将原有的官办企业以承办的形式转让给私人来 开办,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转变。
例题: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 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 “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 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所承办。此转变( )。 A.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C.加速了清政府财政崩溃 B.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视野拓展
救亡与启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 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 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 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 救亡压到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清末新政
(2016· 全国文综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 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 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 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视角三:社会热点——政府机构调整) 1896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设立 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年,清 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 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机构的设置说明清政府( ) A.将地方督抚的财权收归到中央 B.顺应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需要 C.加强中央政府发展实业的职能
(1)近代中国随着列强的侵略,特别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 化运动的推动,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2)具有逐渐西方化,逐渐求奢的社会意识、摒弃男尊女卑等级观 念,增强平等意识的特点。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的变化,是近代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
3.思想上:近代前期经历了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民主和科学等思潮,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社会生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进一步推动 了社会生活向近代化、文明化方向发展。服饰、礼仪、交通、 通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 2.民族危机程度
3.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4.向西方学习内容: 5.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视角一
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
“中华民族”作为特定的中国各民族的整体概念,是近代 民族危亡推动的结果。尤其是甲午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觉醒,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族”(1902 年改称为“中华民族”),这一称谓体现了鲜明的救亡图存 的时代特征。 例题:据记载,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最先提出了“中国民 族”(1902年改称为“中华民族”),以后这一称谓成为最 流行的时代用语。由此可知“中华民族”一词( )。 A.反映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C.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题 B.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 D.旨在消除各民族的隔阂
阶段特征:
1.1840-1894年,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 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2.1894-1919年,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 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 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 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1919-1949年,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5)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8年)
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 中写道: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 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 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 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 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时期。(2分) 示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加 快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 会的变迁。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94~1919年)
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并且日益深化,由旧 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替。 觉醒与探索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时期。 1.政治上: (1)西方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政治现代化:民族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 国方案,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 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 主义的“黄金时期”。
2011年全国卷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 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 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 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