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难点21 中国地主阶级为抵御列强侵略和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探索本难点需要掌握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两次探索: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
着重把握两次探索的主要思想和主要活动,同时要理解两次探索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表解——新思想的萌发和洋务运动重大探索时间代表人物所属派别主要思想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抵抗派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翻译外国书籍,仿制西方战舰;撰写《海国图志》等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著作没有挽救中国在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中接连失败的命运,但它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推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近代化海军;建立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规律总结(1)近代中国的地主阶级作为一个没落的阶级,在本质上代表了中国最反动的力量。
但是,地主阶级也不乏开明之士,他们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走在了中国的前列。
(2)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统治。
这是由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地主阶级的探索缺乏生命力。
【例1】有人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下列林则徐的活动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①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议和②重视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③设译馆,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④仿制西方战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
题干中的观点是‚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力主抗战和‚开眼看世界‛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能证明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可排除①。
其他三项均是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具体表现,都可以证明题干的观点。
答案为B。
【例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呵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他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可排除A。
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表明他主张创办民用工业而非军事工业,故可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主张,故可排除D。
答案为C。
难点22 如何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农民运动同学们学习本难点时首先要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同时理解两次农民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在比较中掌握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背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斗争对象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主要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组织有严密的组织和公认的领袖组织松散,没有公认的领袖持续时间及范围持续时间长(14年),波及范围广(大半个中国)持续时间短,波及范围较小革命纲领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没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外交思想有平等的外交思想,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历史作用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同时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规律总结(1)近代史上两次农民运动都发生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都以农民阶级为主要力量,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2)这两次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例3】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史上两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是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外国侵略者的镇压③清政府的剿杀④领导集团内部为争夺权力而使自身力量严重削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两次农民运动的失败,从主观上来说,都是由其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提不出科学的纲领作为指导;从客观上来说,两次农民运动都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而失败的,故①②③都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变乱,导致力量大大削弱,这是太平天国运动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义和团并没有发生类似天京变乱的重大事件,故④不是两次农民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可以排除。
答案为A。
【例4】“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对这首民谣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民谣出现于l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②它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③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④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非常科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民谣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兴起于l9世纪末,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①说法正确。
民谣和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相吻合,故②说法正确。
‚哪怕皇上服了外‛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屈膝投降,③表述正确。
而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其指导思想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斗争纲领,故④说法错误。
答案为A。
难点23 如何全面解读中国资产阶级的四次重大探索本难点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把握中国资产阶级的四次探索:维新变法、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重点掌握四次探索的重大活动,并理解其对中国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
重点剖析——资产阶级的四次探索重大探索时间主要活动结果及影响维新变法19世纪末康、梁等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百日维新”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但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实业救国19世纪末开始,贯穿整个近代大力创办实业,同外资企业展开竞争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新文化运动1915年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彻底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规律总结(1)资产阶级的四次探索经历了由社会改良到暴力革命的变化,经济方面的探索以实业救国为主,思想上的探索则以民主与科学为主。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例5】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其思想开始趋于保守,沦为保皇派,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故A表述错误。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本质区别,故B表述错误。
C错在‚一致‛上,维新派与洋务派在教育改革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并非一致。
故答案为D。
【例6】毛泽东认为,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这种观点是基于孙中山A.第一个要求推翻清政府 B.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C.第一个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解析:在孙中山之前,洪秀全就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目标,故A错误。
第二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洪仁矸,故B错误。
最早发动反清起义的不善孙中山,故D表述错误。
孙中山是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发展的三位伟人之一,他对中国民主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基于此,毛泽东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答案为c。
难点24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四个层面突破本难点首先要知道中国近代化的四个层面所代表的含义: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和社会生活上的现代化,还要把握每一个层面所发牛的重大变化,同时要理解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规律。
1.表解——中国近代化的四个层面具体层面发展进程(主要事件)经济(工业化)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l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而艰难。
⑤l953—1956年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改造。
⑥1953--1957年开展以重玉业为主的“一五”计划。
⑦“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工业化速度大大加快政治(民主化) ①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伟大尝试。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
③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⑤l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思想(科学化) ①器物变革: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②制度变革:先是维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
③文化变革:新文化运动早期宣传民主与科学,部分知识分子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生活 (现代化) ①从“衣’’来说,由清末的满人服装转变为西装。
②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
③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以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④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⑤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包括轮船、铁路、汽车、飞机在中国的出现,电报、电话的发展。
⑥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逐渐普及2.近代化给中国的启示(1)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2)农业是基础。
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5)知识、人才是关键。
英美等国近代化历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发达的教育为近代化提供了人才保证。
指点迷津(1)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变化,它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