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目的与意义绩效考核目的与意义篇一一、绩效考核的目的:1、对广大职工的工作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我们的绩效考核是从业绩、能力、态度三个部分十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各方面好与不好都有可量化或可区分的标准,通过与个人的实际表现相对照,评价结果就比较客观公正了。
)2、对广大职工的提薪、晋升和奖励提供客观的依据;(广大职工的提薪、晋升和奖励需要客观的依据,对表现优秀的员工如何奖励、奖多少,以后将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参考。
)3、公司对广大职工在工作中各方面,指出了明确的要求;(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好好工作,怎么样才是好好做,从哪些方面好好做,现在有了明确的标准。
)4、通过对照相关标准的评核,让职工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考核,我们哪些方面不符合“优秀”标准,就是我们的不足,就应该积极去改善和提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绩效考核的意义:1、对广大职工的评价更公平和理,避免了主观偏见或以点概面(因一个方面不好,而整个人被否定);2、让表现优秀的职工得到适当的提薪、晋升和奖励;3、使广大职工能清楚的知道公司是如何要求自己的;4、通过评核统计,可以使公司了解广大职工需要哪些方面的培训和辅导;篇二一、影响绩效管理几个因素1、不知道为什么要绩效考核目前多数企业的考核目的不明确,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有的甚至是为了发奖金或扣减员工绩效工资和奖金而考核,企业考核方和被考核方都未能充分清楚地了解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
同时,绩效考核体系的非科学性还表现为考核原则的混乱和自相矛盾,在考核指标内容、项目设定以及权重设置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不科学合理,随意性突出,常常仅仅体现长官意志和个人好恶,且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任意更改,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一致性。
2、缺乏绩效考核标准目前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如指标体系还不够科学,表现为标准欠缺、标准走样、难以准确量化等形式。
以欠缺的标准或不相关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引致不全面、非客观公正的判断,模糊的绩效考核标准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
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公司绩效考核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和能力,不知道怎么考核?考核标准不科学、合理,缺乏依据。
另一方面,有的公司考核目的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钱为本”: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福斯特商学院终身教授陈晓萍女士在其《幸福的决定因素》第二章“管理的悖论”中说:“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善待员工,关心照顾员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健康保险还是休闲设施,无论是带薪休假还是托儿服务,无论是免费饮品还是弹性工作时间,无论是技术培训还是学费报销计划……都体现出企业管理层对员工成长发自内心的关怀,并希望员工因此更加热爱工作,敬业守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对工作有更多的创意和思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以钱为本”的经营理念导致的行为则是对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极度克扣:工资往底线上靠,加班常常不付加班费;上班打卡,迟到一分钟也要扣钱;完不成任务要扣奖金。
培训很少,一旦轮到,则要签署合同:若在培训后数月内离职,就得如数上缴培训费用,一分不得拖欠。
如果在合同期满内提出辞职,也得上交罚款。
总而言之,通过各种手段减少人工开支,节约成本,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然而,企业管理层如此苛刻的举措,只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反感,而在内心深处拉开与企业的距离,清楚地认识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
要处于如此心态的员工尽心尽力为企业工作,充满激情地为企业创造价值,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完全不可能实现。
3、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理解有的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一套新的绩效体系时,不重视和员工进行及时、细致、有效的沟通,员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的管理思想和行为导向不明晰,常常产生各种曲解和敌意,并对所实施的绩效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客观公平性表现出强烈的质疑,对体系的认识产生心理上和操作上的扭曲。
当然,影响绩效管理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考核过程形式化、考核方法选择不当、错误地利用考核资源、考核结果无反馈等等。
二、绩效管理的目的及意义绩效考核的目的以及实际意义是为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不单纯是为了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能力,除了作为薪酬奖金分配依据之外,还有更丰富的用途:1、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公司目标绩效管理是连接员工个体行为和组织目标之间最直接的桥梁。
比如,20XX年我公司在黄山市黟县要达到一个亿的销售额,我公司总共有五个销售人员,那么,分解之后就是人均二千万的销售指标。
要完成这个销售指标,销售人员起码得售出一百套商品房(平均约20万元/套)。
如果一般情况下,一个客户只购买一套商品房,那么,每个销售人员就得联系至少一百个客户才可能达到目标。
假定一年三百个工作日,那么,他们平均每三天就得搞定一个客户,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行为必须时刻围着客户转,打电话、发短信、与客户沟通等等。
否则,无法完成个人的销售指标,而公司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考核个人销售指标的完成与否,就能够将个体的行为导向客户,从而建立起个体行为与公司目标之间的联系。
2、通过绩效管理改善公司整体运营管理对于公司整体而言,可以作为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改善的基础。
通过整体绩效管理,可以发现公司运营状况,及时了解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修正策略,跟踪行动计划和绩效结果,从而保证发展战略的实现。
3、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对于个人而言,可以作为员工培训发展、职业规划的基础。
持续的建立绩效档案,可以了解员工长期的绩效表现,因而可以针对性的开发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绩效能力。
并且作为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选拔、轮岗、晋升的参考依据。
当然,在绩效管理中,一定要保证对员工绩效过程的跟踪,而不仅仅关注结果,只有全面了解员工绩效过程的表现情况,才能准确评估员工的职业发展趋势。
因此,1)考核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得到一个奖惩的依据,因为奖惩只是强化考核功能的手段;2)考核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调整员工的待遇,调整待遇是对员工价值的不断开发的再确认;3)考核是为了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和改进工作绩效,提高员工在工作执行中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进而作为员工培训、职业发展规划的有效依据,为公司不断创造价值。
4、通过绩效管理实现“共赢”绩效考核必须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由企业与员工各取所需共同赢得这场“游戏”。
其一,企业赢得管理与效益。
其二,员工则赢得自我的认识、改进与发展。
5、为下一期的绩效指标完成做准备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包括对于绩效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因为,一个绩效考核体系的真正成功同时需要加与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成功公司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认为,绩效考核体系在实施中经历一、两年后才能真正完善起来,尤其是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能力和技术才能培养起来,相应的考核文化和氛围才能成熟。
总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对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提高员工的业绩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
篇三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其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已为广大的管理者所认同,相当一批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
但遗憾的是,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却很少,大多数企业最后不是中途夭折,就是流于形式,问题何在?在对企业进行咨询诊断过程中,笔者听的最多的就是企业领导人的无奈和抱怨。
花大力气精心设计出来的考核方案往往被束之高阁,或在实际运作中举步维艰;各级主管怨声载道,员工议论纷纷;民营老板在走马灯似的换掉几任HR经理后,却转而责备员工素质不高;国有企业老总责备制度,责备上级领导授权不够。
从传统的“德勤绩才”考核到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的应用,“药方”开了无数,可为什么著名外资企业屡试屡爽的完美方法到了本企业却灵光不再呢?企业的领导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根据笔者在咨询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发现我国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现象:一、本末倒置现在,有许多企业一味强调要引进世界先进的考核手段,但在领导者心目中,考核无非就是奖优罚劣,亦即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此都没有清楚的认识。
就如一夜之间,国内的许多企业都把人事部改成人力资源部、但做的仍旧是单纯的人事工作一样。
绩效考核的目的何在?绩效考核,顾名思义,就是要“挖掘”出绩效来,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考核等管理手段促进绩效的提高。
研究发现,恰恰是因为我国企业在很多时候对绩效考核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甚至存在误解,才导致这项对于企业价值极高的工作难以收到预期成效。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有效的是绩效管理,而不是许多企业所理解的那种秋后算账式的绩效考核或者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执行、绩效考核、绩效反馈面谈等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最终绩效水平。
因此,单纯的通过对员工最后产出水平的考核是很难让企业提高绩效水平的,在对最后结果考核之前,我们要做好绩效计划的工作;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企业的领导者要对员工工作进行辅导;在考核结果出来之后,上级领导要与员工共同进行绩效面谈,分析原因、找出差距,进行绩效改进。
经过这样的一个闭环绩效管理流程,企业的绩效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二、前提条件不足抛开企业的其他管理系统,单就人力资源系统而言,各子系统是互相联系,互为依托的。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工作开展的基础。
企业应切实合理地根据公司战略确定组织结构,对组织中每个岗位的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并且进一步确定公司的薪酬策略、薪资结构、招聘与培训计划等。
各岗位职责分工清楚,是绩效考核展开的前提条件。
另外,在绩效考核之前,上级领导要与员工就执行绩效计划进行不断沟通。
在这一过程中,非常强调主管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以及主管对员工的监督和指导,而不是像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那样,一旦计划制定完就万事大吉,只等年底或者绩效周期结束进行评价和考核。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阶段的铺垫,任何企业的绩效评价和考核阶段都是非常棘手的。
在这一阶段,上一级管理者与员工要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对员工工作上的优点和缺点要能够及时交换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员工的工作达成预期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员工和上级之间融洽关系,有利于员工接受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
在这一阶段不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上级不指导下级,是导致许多企业绩效管理工作陷入困境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阶段,管理人员还要注意收集、观察以及记录员工的业绩表现,既包括好的表现,也包括不良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