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4期)
内容评述:
在中国特色城镇化冲击下,“乡土中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家庭基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乡土文化面临断裂和边缘化的危险。
“后乡土中国”作为延续和过渡,成为制约特色城镇化和乡土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阶段。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我国的城镇化率于2011年突破50%,标志着传统农业大国——中国迎来了“农耕社会”迈向“城市时代”的拐点,此时提出“后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第二部分研究目标:从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历史演变入手,试图阐述当前“后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困境,并提出实现“后乡土中国”健康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期为城市时代农村地区转型发展提供参考;第三部分主要内容:1)乡土中国解构: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被忽视的制度成本,2)多元特性并存:制约后乡土中国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3)重塑乡土性与培育现代性:实现后乡土中国的健康发展路径设计;第四部分结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深层挖掘利用乡村的有限资源与隐性的乡土文化,做到重塑乡土性与培育现代性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内容评价:
长久以来,"乡土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精辟概括,但在中国特色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下,"乡土中国"赖以存在的土地和家庭基础发生了深刻动摇,乡土文化也面临断裂和边缘化的危险。
与此同时,"后乡土中国"作为"乡土中国"在快速城镇化后期的廷存和过渡,其多元特性并存的基本特点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后乡土中国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
随着城市时代的到来,"后乡土中国"的健康发展需要从重塑乡土性和培育现代性两个方面并行推动,前者本质上是对传统乡土中国土地和家庭基础以及乡土文化的坚守与回归,而后者则是三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进一步转型和提升。
文章详细的为我们论述了这一概念,全面综合的为我们的乡土中国指出了一条明确的方向。
个人认识:
通过本篇论文的阅读更加深入了解了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的过程,在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文化的流失以及原本村落文化的消失越来越严重,我们该如何探寻一条有效地途径来缓解、阻止这种文化的流失呢?通过学习中,对陕西户县东韩村的实地调研,更加明晰了这种文化消失的体会,乡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对于东韩村的研究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模糊评价法,游客跟踪调查法等方法对村落中各个利益主体进行细致调研,调研发现,普通村民经济来源依然依靠在外打工为主,农家乐经营者仅家庭里一两个人经营,其余劳动力为入城打工为主,村落原有的文化氛围,邻里关系氛围已经不复存在,呈现了一种关系疏远化,向城市现代化生活方式靠拢。
因此通过调研我们提出新的方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通过对村落的传统文化挖掘,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村落农民进行资金入股,创建股份企业,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主,打出文化品牌,使传统村落文化复兴,进行新村+旧村的村址、村情游,拟建立的旧村历史游对旧有旅游模式的极大拓展并且保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其文脉,该项目由村集体股份公司运营,对外招商引资,政府起到协调、监督,以及部分培训的作用,使各利益主体之间联系更加强,在新媒体的作用下大力宣传,普通村民在此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为游客提
供导游服务,以及进行土特产以及小商品的销售,促进其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使该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内部就业,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以及娱乐活动,其中包括历史村落的文化活动,使其复苏。
中国为农业大国,在跨入工业与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丢失传统文化,应该积极倡导利用传统文化来进行特色城镇化建设,从南至北每一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乡土文化产业是对传统乡土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提升,也可以避免“千城一面”的城镇景象。
农村社会的衰落最明显的表现为外流人口剧增,农村人口缺少了往日的“人气”人口流动实则代表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大量的农民流向非农部门就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土地资源和政策资源的难以获取必然要求政府的积极干预;土地资源的流失又导致失地农民、打工农民增多,农村社会网络复杂化;这种凝聚村民团结互助的乡缘被打破,继而造成农民心态改变。
农村原有的关系应该是一家有事全村来帮,现在由于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农村仅剩老人与留守儿童,对社会结构是一种严重破坏,对儿童的成长也是极大的影响,对于城乡规划工作,应该不仅去解决空间上的规划,更应全面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经济角度,地理角度,人文角度,生态角度等全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