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壁垒2012年10月31日来源:东西网作者:史剑道(传统基金会亚洲经济事务的高级研究员)编者按:本文为翻译国外专家的文章,反映来自对方的观点,仅供国内智库研究者参考。
我叫史剑道,是传统基金会亚洲经济事务的高级研究员。
以下证词仅代表我个人,与传统基金会的任何官方立场无关。
每一个国家都会设置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每一个国家也都会有好的和坏的贸易伙伴。
此外,还有不容小觑的对手——某些国家的经济规模意味着其政策对经济的倾斜。
按照美国商贸易代表团的看法,中国是知识产权侵权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同时也存在着最过分的贸易补贴系统,限制外商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些问题都是致命的。
脆弱的知识产权保护直击中美贸易的核心。
不幸的是,目前还未完全明确要如何提高对中美贸易核心的保护。
简单的报复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不会有用。
因此,为了更加方便管理,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其补贴。
补贴使得大量廉价中国商品充斥于美国市场,这对美国消费者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在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方面是完全不利的。
在这种补贴政策下,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被大量排挤,中国某些企业从中受益。
美国应该致力于减少中国借由补贴建立的贸易壁垒。
面对中国贸易壁垒时,国会应该:1)寻求通过间接激励促进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
比如加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约束;2)在双边会谈中要求中国减少对优先发展经济的补贴。
特别地,应要求放宽产业中基本的反竞争管制;3)强调汇率问题,因为这也是影响知识产权补贴的一个次要因素。
贸易壁垒问题在中国周边国家也广泛存在,但这很难对付,降低中国的贸易壁垒将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一个正面积极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正在破坏贸易关系委员会关注知识产权是完全合理的,创新源于知识产权的保障,脆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会抑制创新。
美国的比较优势就是创新,因此出口产品主要以计算机和医疗设备为主,还包括医药和其他先进设备。
创新还激发了包括教育到娱乐等领域的服务竞争力。
这是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视角: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不足的,这会减少美国个人和企业对中国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创新,而中国则希望美国尊重其在产品装配集成上的优势。
与之相反,美国的优势则是在于知识产权保护。
此外,中国常常抱怨美国限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
对有些项目的限制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但大部分项目美国企业并不愿意出口。
话说回来,谁愿意与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国家交易呢?创新一旦中断,美国的比较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例如废金属是美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其他主要出口商品虽然有一定价值,但在数量上微不足道,例如计算机设备。
201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三大主要商品是计算机、通讯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这一出口总量竟超过了美国对中国同种商品的出口。
由于知识产权的原因,美国的这些出口与中美两国的GDP总额(超过22万亿美元)是极不相称的。
比较优势是最基本的问题,其次是棘手的经济间谍问题。
经济间谍只是违反知识产权保护并削弱美国比较优势的方式之一,即便美国停止贸易,经济间谍活动仍会继续。
许多国家都有这种活动,但中国在这方面可能是最为积极的。
更糟糕的是,随着中国发展自身技术能力,这种间谍活动可能会不减反增。
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的影响的确让人不悦。
美国希望获得更多的贸易,但不一定都是自由贸易。
中国曾经一度是美国对外贸易的焦点。
公众有这样一种观点:随着美国比较优势受挫,针对贸易进行的强势互惠争论在中国方面有所阻滞。
中美贸易关系看似是“错误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美国似乎并没有获得他应有的收益。
中国已经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在不断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遗憾的是,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途径。
对中国实施报复性措施是冒险的,这不仅会引起中国进一步的回击,而且对改变中国知识产权态度毫无裨益。
但两国的政治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是:只要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继续薄弱,那么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承诺就仍是有问题的。
二、补贴:阻碍美国产品和服务补贴问题源于WTO。
WTO对有害补贴的定义太过狭隘,主要侧重于财政捐助,但实际上当可疑的财政行为被广泛实施之际就很难应用该定义,例如优惠的银行借贷。
这导致对直接的贸易活动补贴很容易判断,但间接控制下的补贴就很难识别,而后者是大量存在的。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利用了这个漏洞,美国甚至与很多贸易伙伴在外国补贴问题上相抵触,因为这些补贴在WTO框架下很难定义。
不仅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利用这个漏洞,但是中国的补贴规模和性质是最为突出的。
中国将大量补贴直接给了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在WTO定义下本身就是存疑的,因此解决这些企业的补贴问题异常棘手。
国有企业获得的补贴形式多样,但这些补贴通常都是要确保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这一优势并非基于市场。
补贴包括低成本的土地、能源等其它投入,间接的金融融资以及监管保护。
由于这类补贴的本质不是金融财政,很难用WTO的规定来约束,并且难以测算。
但这是中国国企获得的最重要的补贴,因为它抑制了竞争,包括进口中的竞争。
大部分国企是从来不会被淘汰的,因为他们本身不会破产,对债权人和非国有股东也不存在义务。
一旦经营不善,这些企业一般会被其他国企合并,但不会裁员精简,因此也不会给非国有机构任何市场股权。
在世界银行183个成员国中,中国在开办企业的宽松问题上排名第151。
在竞争者众多的产业内,会有相应的机制来缩减数量,同时保留大型国企,尤其在稀土、汽车、水泥和钢铁等行业。
在中国看来,理想的结果是只有少数一些国企,距离国家垄断只差一小步。
这些国家巨头还青睐于进军海外市场。
中国保护国企免于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央政府直接出台政令。
国家必须控制某些领域的所有企业,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石化、电力和通信等。
在航空、建筑、机械、金属、信息技术、环境技术方面,国企也在不断涌入,直至控制这些产业。
此外,国企还几乎占据了保险、传媒、铁路和烟草行业。
几乎所有的大型银行也在国家手中,这是控制其他经济参与者的一个工具。
中国的国有企业几乎占据了所有重要部门和行业,这些领域同时也阻碍了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入。
比如,在电信和石油产业,外国国有企业所占的行业资产是微乎其微的。
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仅占整个行业资产的2%,中国的汽车进口必须控制在所有销售量5%以下。
目前双方最为关注的是环境技术方面的进口壁垒。
国家必须主导的18个产业实际上,没有一种补贴能比获得一份有保障的巨大市场份额优越。
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所占的市场份额从一开始就被严格限制,其他政策也与此没什么差别。
但WTO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按照WTO的定义,解决财政补贴造成的贸易壁垒应该相对简单一些,但对中国并非如此。
最近欧盟进一步指责中国在电信行业的补贴,但受到了中国的威胁。
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形式是国有银行给国企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水平。
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的银行总共放贷3.7万亿美元。
国有银行控制的银行资产达90%以上。
因此,即使中央政府不断关注民企获得信贷的数量和成本,国有银行仍然将80%的贷款贷给了国企。
此外,央行还将实际利率保持在近乎零水平。
这不是一种出口补贴,而是一种“存在性的补贴”。
国企获得补贴并不是为了去海外市场进行倾销,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国内的地位。
WTO相关法规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显然会阻碍外国商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还有其它形式的补贴。
由于土地国有,国企能够无偿拿地。
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要获得土地是个艰难的过程,且成本高昂,还会陷入土地所有权的困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理由驱逐民营企业,包括与国企竞争等。
在过去10年内,由于土地成本的上涨,补贴也随之上升。
其他生产输入要素,例如电力等,也是在政府补贴的范围内。
支持国企的总体政策是受到保障的。
基于政府政令,国企的管理者与政府的政策决策者常有调任。
另外,很多国企领导也与高层政府干部有密切关系。
中国对国企补贴的结果是惊人的。
IMF表示201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甚至低于纳米比亚。
尽管如此,由于国内市场份额已经有保障,中国国企控制的煤钢产量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
国有银行和电信是全球最大的。
在《财富》杂志500强的企业名单中,中国共有73个,排名第二。
这些企业几乎全是国企,其中的三个甚至是全球前十。
美国企业要面对的正是这些人造的庞然大物。
一个熟悉中国市场的企业应该会发现其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
如果一个产业被贴上“战略产业”的标签,那么整个产业就会被国企占据。
外国投资者关心的是当美国企业试图成为中国某个产业的龙头之际,该产业是否会立即被贴上“战略”标签而身价百倍。
例如,环境技术是中国最新的战略产业之一,之前并不存在,直到几年前外企在该产业内活动频繁才被中国重视。
如果再发生经济衰退,那么跨国公司就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低息或是无息借贷意味着国企能够抵抗市场萎缩的压力,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产。
补贴使得美国的出口无法占据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美国和其他国家在中国的企业,甚至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只能靠国企吃剩的残羹生存。
WTO对此也是无能为力,因此就只有靠美国自己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建立对补贴的正确理解和衡量标准。
但在这之前,我们的行动看起来可能是欠缺考虑并且是有害的。
三、汇率高估针对知识产权保护和补贴的探讨应该明确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侵害知识产权不利于美国的比较优势,但补贴占领了几乎全部的中国市场,汇率问题无法与之相比。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低估程度在目前仍然是不清楚的,IMF2011年中旬的测算大概是3%到23%,这基本无所助益。
中国政府的干预使得估计市场汇率相当困难。
此外,中国汇率政策并不是针对美国,而是针对墨西哥这类生产国。
人民币盯住疲软的美元造成的影响并没有使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下跌。
相反地,而是同时下跌。
不利的影响在于使某些国家深受其害,这些国家认为美元和人民币兑其货币都疲软。
打破这个盯住汇率能够将中国的就业向这些国家转移,而并非向美国转移。
但可以肯定的是,并没有证据表明人民币贬值导致美国的失业,而人民币升值会增加美国的就业。
事实似乎恰好相反。
因为是我们自身的政策引起了失业,与人民币无关。
四、美国的最佳应对措施因此,美国强调汇率问题是白费力气。
美国应该把汇率问题从“当务之急”的清单中删除,国会应该顺应这种转变。
知识产权保护才是一个更困难且更核心的问题,但中国看似并没有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的迹象。
报复性措施是合理的但不会有多少作用。
许多国家通过签订双边投资协议或者自由贸易协定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但对中国而言,这是极其冒险的。
中国可能会在遵守协议规定的同时利用大量政策工具寻求其他方式继续限制知识产权保护。
一种间接方式可能更为有用,那就是不再以中国或是任何一个国家为目标。
与过去相比,WTO已经大大改善了知识产权的全球环境。